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淺談潛水減壓病

2008/08/31 06:00

文/黃坤崙

潛水是一種多功能的活動。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目前社會上存在有多少種類的潛水活動,但在我們過去所接觸的潛水人員中,不乏有潛水漁民、休閒潛水愛好者、職業潛水攝影師、水下工程作業人員、軍事潛水員,以及水下生態地質研究學者等。

國內特有的潛水族群包括台中地區以鑿深水井為業的潛水工人、花東海岸地區水下花石採集者,以及東港一帶捕撈熱帶魚的漁民們。另外,某些隧道工程人員雖然不是直接在水中工作,卻必須暴露在高壓的環境下,也屬於潛水工作的一種,稱為模擬潛水。近年來在各大醫院普遍增設的高壓氧治療也同屬模擬潛水。由此可見,在國內潛水活動已經以各種面向呈現在我們的工作、休閒及醫療環境中。

隨著潛水人口的增加,潛水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是潛水減壓病的案例與日俱增,而減壓病以外的其他重大安全問題更是時有所聞。

減壓病是指人體暴露於高壓環境一段時間後,體內會吸收大量的氮氣,甚至逐漸飽和。此時若減壓不當,使得空氣氣泡在組織中形成,將會傷害身體。

◎發生在潛水之後的減壓病就稱為潛水減壓病,依其症狀產生的時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減壓病。

●急性減壓病所產生的症狀包括輕微肌肉關節痠痛、皮膚搔癢、倦怠等問題。嚴重時,則可能造成肢體癱瘓、暈眩、肺栓塞、休克,甚至死亡。

通常潛水訓練都會提醒,潛水者一旦不幸發生減壓病,就必須到設有高壓氧治療艙的醫院接受治療。然而,大多數的潛水員對減壓病接受治療的觀念並不正確,誤認為只要症狀持續不超過一天就可以不必治療;或是擔心影響工作,而延宕就醫時間甚至超過一星期。

即使是具有醫護背景的潛水愛好者,同樣有這些錯誤的觀念,更令人擔心。國內許多設有高壓氧艙的醫院由於醫療條件限制或成本因素考量,並不提供急診減壓病治療服務,也在無形中加深這些醫療上的誤解。

其實,減壓病是可以完全治癒的急症!所以潛水員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有提供減壓病治療服務的醫院,接受最適當的急診高壓氧治療。

減壓病也是可以預防的。一般受過初級潛水訓練的潛水員都知道,只要嚴格依循潛水減壓表所規範的潛水時間、潛水深度,以及回到水面的上升速度等幾項限制,幾乎很少會有減壓病的危險性。

現今的潛水員太依賴電子式潛水錶,一旦電子錶故障,或是忽略了警示訊息,此舉將會讓自己暴露在減壓病的危險中,尤其是慢性減壓病。

●慢性減壓病是因為潛水安全知識不足或忽略急性輕微症狀而引起的,通常發病於無形,日積月累後竟造成重要骨關節破壞,導致行動不便,甚至嚴重失能,稱為異壓性骨壞死。

慢性減壓病通常無法再以高壓氧加以有效的治療,嚴重時,則往往需要置換人工關節,造成個人家庭及社會極大的損失。

潛水活動的普及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安全的潛水則是提升生活品質與素質的指標。身為潛水減壓病防治工作者最大的心願是急性減壓病能獲得完整的醫療服務,慢性減壓病在國內絕跡!

(作者為三軍總醫院海底暨高壓氧醫學部主任及教授)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