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藥」不得 醫界3訴求籲正視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1名60多歲的自體免疫疾病男性患者因反覆高燒、腸胃出血併發肝膿瘍,連用6、7種抗生素都無效,檢驗發現,他感染帶有「金屬內醯胺酶(MBL)」的腸桿菌,面對超級細菌,他最終自費使用尚未納入健保的新藥才撿回一命。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表示,這類對多數抗生素具抗藥性的案例已越來越常見。
對抗超級細菌 患者咬牙自費搶命
盛望徽指出,MBL是一種細菌酵素,能分解多種抗生素、導致藥效失靈,是超級細菌主要抗藥機轉之一。根據監測,國內MBL陽性的大腸桿菌比例從2012年到2018年間的18%,增至2020年到2022年的24%,克雷伯氏菌的MBL陽性率也從6%升到近8%,且持續上升。
盛望徽也收治另一名74歲合併肺癌、糖尿病與腎衰竭的患者,因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住進加護病房,同樣檢出感染MBL,雖已有針對MBL有效的新型抗生素,但目前仍未納入健保。
抗藥性細菌感染治療 未納入健保
盛望徽說,以其中一款藥為例,一天需6劑,費用約6千元,療程10至14天,重症患者甚至需治療4至6週,總費用恐上看百萬元,對病人是沉重負擔,免疫低下者如癌症化療或器官移植病人都是感染超級細菌的高風險群。
重症需治療4至6週 總費用上看百萬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目前抗生素研發意願低,新藥難取得藥證,即使取得也鮮少納入健保,形成惡性循環。根據統計,近3年約有百項新藥進入健保共擬會議,僅2項是抗生素,獲健保給付者更是寥寥可數。
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也示警,若不積極採取行動,2050年台灣每年恐將有超過3.3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抗藥性問題早已超出醫療領域,許多新住院病人入院時就帶有抗藥菌,顯示這些細菌可能透過畜牧、環境、污水等途徑傳播,已成跨界公共衛生挑戰。
面對超級細菌日益猖獗,感染症醫學會與感染管制學會昨共同呼籲政府正視新藥取得困難,並提出三大訴求,一是「合理藥價」,比照國際市場給予創新藥合理價格,鼓勵藥廠引進;二是「合理流程」,簡化健保審查程序,加快新藥進入臨床使用;三是「合理時程」,縮短藥證與健保給付審查時間,避免病患陷入等藥等到病危的困境。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