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胎位不正」只能剖腹產?母嬰健康最重要

2025/04/13 05:30

▲在選擇分娩方式時,應與醫師充分溝通;圖為情境照,圖中患者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梁玉惠)

▲在選擇分娩方式時,應與醫師充分溝通;圖為情境照,圖中患者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梁玉惠)

文/梁玉惠

許多孕媽咪在產檢時得知「胎位不正」時,容易感到擔憂,但其實這是常見現象。未滿28週的寶寶體型較小,在子宮內的活動空間較大,容易變換姿勢,在30週之後,隨著胎兒成長、姿勢漸趨固定,才需要進一步關注胎位。因此,懷孕初期若發現胎位不正,不必過於擔心,定期產檢並與醫師保持溝通,才能確保母嬰健康。

定期產檢 與醫師保持溝通

許多人以為胎位不正只能剖腹產,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一般來說,自然產的理想胎位為「正頭位」,即胎兒頭朝下,臀部、雙腳在上,生產時由頭部先娩出。而最常見的胎位不正為「臀位」,即胎兒臀部朝下,接近媽媽的骨盆,此外還有「橫位」、「顏面位」、「額位」等,這些都可能影響產程。

對於大多數胎位不正的情況,30週前可透過醫師指導的矯正運動來改善胎位,30週後胎位漸趨固定,則需由醫師評估是否能透過「外轉術(ECV)」,即在36-37週時以手法幫助胎兒從臀位轉為頭位。

一般來說,剖腹產是胎位不正最安全的生產方式,但在某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臀位胎兒仍有機會自然產。若孕婦骨盆條件合適、胎兒大小適中,且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接生,部分臀位胎兒仍可透過特定技巧順利娩出。

然而,不是所有胎位不正都適合自然產,例如「橫位」胎兒無法順利通過產道,而「顏面位」或「額位」可能導致劇烈疼痛與較高風險,這類情況通常需剖腹產確保母嬰安全。

選擇分娩方式時,應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各種選項的利弊。醫師會根據孕婦與胎兒的實際狀況,提供最合適的建議。即使胎位不正,也無須過度焦慮,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多數情況都能獲得妥善處理,幫助媽媽安心迎接寶寶的到來。

(作者為育禾婦幼中心婦產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