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車禍受傷 當心認知功能退化
文/陳紹祖
25歲的小莉(化名)在大學畢業後,從事第1份工作時發生車禍,導致左腿骨折和腦震盪。經過手術治療後,她發現記憶力和專注力變差,這使得她在之後求職路上屢屢受挫。肇事者卻堅持不承擔小莉認知功能退化的責任,這讓小莉的情緒持續低落,因而就醫,經過數月的治療後,她的情緒改善,但認知功能依然未見起色。心理評估結果顯示,她的身心狀況達到了中度殘障的標準。
逾兩成受害者 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2023年1份發表在醫學期刊《刺胳針》神經學上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年全球約有5000萬人遭受腦外傷,即使昏迷指數13-15分的輕度腦外傷患者中,有30%會出現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其他醫學研究則指出,約有20-25%的交通事故受害者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特別是那些經歷過生命危險、重傷或失去親人的人群。這些患者常常會出現以下症狀:事故記憶反覆出現、駕駛或乘車時感到焦慮、刻意避免駕車或行駛特定路線、對突發狀況過度驚嚇、睡眠障礙及噩夢等。這些症狀不僅影響情緒,還可能導致長期的認知功能損害。
車禍創傷引發的慢性發炎反應是導致認知功能缺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遭遇創傷壓力時,身體會啟動壓力反應系統,釋放抗壓荷爾蒙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慢性發炎會使免疫系統失調,促使發炎細胞因子(如IL-6和TNF-α)持續升高,而抗發炎機制則受到抑制,形成持續的低度發炎狀態。這種情況會損害正常的大腦神經連結,進而影響記憶、學習和執行功能。特別是海馬迴(負責記憶)和前額葉皮質(負責決策)的功能受損,會導致注意力集中困難、短期記憶問題、處理速度變慢,以及執行功能(如計劃、組織和決策)受損等問題。研究顯示,這些變化可能導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臨更大的挑戰。
早期介入 能有效預防長期認知退化
針對因車禍創傷造成的PTSD治療,不僅需要急性外傷處理,也需關注慢性腦部後遺症,特別是癲癇的預防。在肢體復健之外,認知復健和動機提升同樣重要。解決心理和認知症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早期介入能有效預防長期的認知退化。隨著PTSD症狀的減輕,患者的認知功能也應該能夠得到改善。
我們必須重視交通事故後可能出現的長期影響,包括對心理健康及認知功能的潛在威脅。早期介入對於減少PTSD及其對認知功能影響至關重要。綜合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應對心理創傷及其帶來的認知缺損,從而幫助患者儘早恢復正常生活。
(作者為慈濟大學醫學系副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