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肩痛非肌力不足 當心肩夾擠症候群作祟
文/徐子恆
謝先生熱愛重量訓練,過去半年以肩推和划船為主力訓練動作,近期卻發現右肩隱隱作痛。起初他認為是肩部肌力不足,便自行加強重量,甚至增加高強度的啞鈴飛鳥訓練,期待藉此改善。也嘗試朋友推薦的喬骨治療,認為可能能「喬好」肩痛問題。然而,疼痛不但未減輕,反而影響睡眠,他不得不停止訓練,並嘗試塗抹消炎藥膏,甚至戴肩帶固定肩膀,但反反覆覆幾個月效果實在有限。
謝先生決定就醫檢查,經醫師以理學檢查輔以超音波診斷,確診為反覆肩推引起的肩夾擠症候群,進而導致滑囊炎。
肩部常見運動傷害 多因動作不當和過度使用造成
其實,謝先生的肩痛並非源於肌力不足,而是肩部結構因動作不當和短時間的過度使用造成,而發炎後滑囊更腫脹也導致夾擠惡性循環。
肩夾擠症候群是肩部常見的運動傷害,指肩峰下空間內的組織(如旋轉肌腱或滑囊)受到壓迫,造成疼痛和活動受限。常見於進行重訓、游泳或其他需要頻繁抬手的活動人群,運動時姿勢不良或短時間過度使用是常發生的主因。
肩夾擠症候群的初期症狀常伴隨肩膀在手臂抬高時外側或前側疼痛、肩部無力、夜間疼痛、手臂向上或向後的動作受限,甚至有「卡住」的感覺。
◎面對肩夾擠症候群,應先停止引發疼痛的訓練,並按以下步驟恢復:
●調整運動模式,改以低負重的肩胛骨穩定性訓練。
●姿勢矯正,透過伸展胸大肌與強化中下斜方肌來恢復肩胛骨的正確位置。
●消炎治療,減少滑液囊腫脹進而打破肩夾擠的惡性循環。
●若治療後症狀反覆,亦可考慮選擇自費的增生治療或自體血小板注射等方式治療。
肩夾擠症候群並非無法復原,正確的訓練姿勢與充分熱身是預防肩夾擠症候群的關鍵。進行重量訓練時應注重動作控制,避免過度使用肩部肌群。此外,健身者應定期進行專業評估,發現異常時及早調整訓練計畫,降低受傷風險。
(作者為雙和醫院復健專科醫師、宜興診所副院長)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