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中腦膜動脈栓塞術免住院

2024/12/16 05:30

▲圖1:張先生硬腦膜下出血,在接受中腦膜動脈栓塞術治療前後對照圖。(照片提供/陳敬昌)

▲圖1:張先生硬腦膜下出血,在接受中腦膜動脈栓塞術治療前後對照圖。(照片提供/陳敬昌)

文/陳敬昌、陳俊廷

72歲張先生1個月前在浴室跌倒撞到頭,最近開始覺得走路會歪斜,時常跌倒,到醫院檢查發現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經過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決定使用「中腦膜動脈栓塞術」,不需要住院,也不用全身麻醉,以動脈導管方式阻斷腦膜的供血。張先生很快就恢復正常走路,3個月後,腦內血水幾乎完全吸收(圖1)。

跌倒撞頭後症狀漸漸出現

82歲李先生有心臟病史,置放過2支心臟支架,並定期服用抗血栓藥物。今年3月在家附近騎腳踏車跌倒撞到頭。起初沒有異常,但1個月後,雙腳逐漸無力、不能走路,也被診斷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李先生先在第1家醫院接受鑽顱手術清除血水,一開始慢慢恢復,但幾週後又退步。經檢查發現腦中血塊又復發。

由於不適合再手術,病人轉送至林口長庚醫院接受「中腦膜動脈栓塞術」。術後幾天,他就能下床走動,3個月後複查,血水幾乎完全消失且不再復發(圖2)。

▲圖2:李先生硬腦膜下出血,治療前後比較。(照片提供/陳敬昌)

▲圖2:李先生硬腦膜下出血,治療前後比較。(照片提供/陳敬昌)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有別於急性出血,一開始不易察覺,等到血塊慢慢變大、變厚,累積約數週到3個月左右,症狀才慢慢表現出來。常見症狀包括:漸進性頭痛、肢體無力、走路不穩常跌倒,或是口齒不清等。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是慢性發炎反應,血塊外層因慢性發炎而形成外膜包覆,且這層膜會不斷地微量滲血,導致血塊慢慢地變大。傳統上,會使用鑽顱手術治療,也就是在頭上鑽1-2個洞,把血水引流出來,大部分病人可以恢復得很好。

鑽顱手術1~3成仍會復發

鑽顱手術簡單有效,但由於出血來源並沒有真正清除,少數病人仍會復發(10-30%)。另外,對於麻醉風險高和使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仍存在手術風險。

傷口不到0.5公分

「中腦膜動脈栓塞術」將微細的導管置入中腦膜動脈中,進而阻斷腦膜的供血,解決出血的病兆;目前林口長庚醫院已累積近百名成功案例。有些症狀較輕微的病人,甚至可在局部麻醉下執行,傷口不到0.5公分,不必住院,當天就可回家休息。

不過,要提醒的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是要使用動脈栓塞術?或是傳統鑽顱手術?甚至兩者並用?還是得由專業的神經外科醫師評估。

(作者分別為林口長庚醫院急重症神經外科主任陳敬昌、林口長庚醫院急重症神經外科醫師陳俊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