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林靜芸專欄/低體溫 不利術後癒合 手術室溫 23度最好

2007/11/11 06:00

文/林靜芸

曾動過手術的人都有如下的經驗:麻醉退後醒來,冷得發抖,有的人更是冷到上下排牙齒直打顫,術後病人被問到最難受的事,第一就是術後疼痛,第二就是全身寒冷,有時冷到抖個不停,讓傷口更痛。

正常人的體溫約攝氏36到36.5度,平常我們用耳溫槍量體溫,量的就是中心體溫,5成到9成的手術病人會出現低體溫,主因是一般人感到冷時,可以添加衣物、跳一跳或動一動,或是靠近火爐取暖等;躺在手術檯上的病人卻失去這些主動性,而毛孔收縮等自律神經調節功能,也因麻醉而失靈!

根據研究,病人躺在手術檯上第一個小時,人體的新陳代謝(可以產生熱量)會降低20%到40%;在麻醉後,血管放鬆,中心體溫為支援冰冷的四肢,所以會快速失溫,術後一個小時會降低1到1.5度。

為何開刀會讓人冷到凍,主要是因傳統手術室的溫度是配合外科醫師的需要,都是調到讓醫師不會流汗的低溫,加上病人僅穿著病人服,或僅蓋著單薄的被單。傷口更是完全暴露在外,點滴藥水等,也都是冷冰冰的;在在使得病人的中心體溫直往下降。所以手術結束,病人的體溫在低溫狀態,當然冷得直顫抖了!

但臨床上已發現,低體溫不利於手術病人,包括心臟產生不整脈,傷口較易感染、凝血功能不正常、易出血,並拉長傷口癒合時間。相反地,手術病人的體溫若能控制不下降,可減少術後的抗生素用量。

因此我要呼籲,醫界應改變傳統的做法。以前醫師總讓換穿無法保暖病人服的病人,在冷氣逼人的手術房外等半天,再進到如冷凍庫的手術房接受手術。其實,應從術前開始,就讓病人確實保暖,尤其是手腳,術前如能加溫到38度可以預防手術時中心體溫散失。

手術中,為了避免病人體溫下降,手術室溫宜控制在23度,執刀醫師就算有點熱,但還不會流汗滴在傷口上。再來應善用壓縮的熱氣及安全電毯為病人保暖。

最後是非手術部位應盡量覆蓋。必要時點滴、沖洗液應該加熱到40度再注入病人體內。

過去病人喊冷時,護士多會啟用烤燈替病人保暖,但臨床上看來,烤燈增溫效果不如壓縮熱氣或是安全電毯,病人家屬也應切記在術前,妥善為病人保暖。

(本文作者為台北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