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發呆老被罵 可能是用藥、疾病造成
記者黃良傑/高雄報導
孩子上課常發呆、恍神或打瞌睡,學習表現不理想,可能被師長誤認是情緒問題或故意懶散,但兒科醫師蔡金燕表示,臨床診斷發現有些是用藥或疾病因素造成,經調整藥物或接受治療,學習表現就獲得改善。
小裕(化名)上課常發呆、打瞌睡,學習表現不理想,老師多次寫聯絡簿,遭爸媽責備,經檢查發現他患有過敏性鼻炎,長期服藥導致嗜睡影響學習,調整藥物後,表現大有改善。
佳佳(化名)也常上課發呆、恍神,經腦波檢查,發現患有失神性癲癇,經藥物治療後,學習效果顯著提升;同樣上課不專心、作業經常沒完成、成績差強人意的彬彬(化名),則診斷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經藥物治療及父母師長配合後,獲得改善。
家長別再責怪不努力
高雄阮綜合醫院兒科醫師蔡金燕提醒家長,孩子學習表現不好,造成成績不理想的因素多元,背後涉及複雜的生理、環境、基因及神經發展問題,不應簡單歸因於孩子「不努力」,只要透過深入檢查與對症治療,將有助改善學習問題。
蔡金燕表示,過敏與學習能力密切相關,可藉檢測、減少過敏原,以及選擇不引起嗜睡的長效抗組織胺藥物或鼻噴劑,來提升專注力。
調整用藥、就醫改善
此外,兒童神經發展障礙會影響情緒與學習能力,卻常被家長忽略,若未被師長理解,只是過度指責,長期可能對孩童造成負面影響。神經發展障礙包括ADHD的孩子常表現愛說話、過動或無法專心學習;妥瑞氏症的學童會反覆眨眼、做鬼臉或發出怪聲;失神性癲癇則會導致小孩短暫失去意識,這些都會影響課堂表現和學習,但透過藥物治療即可穩定腦部活動,改善學習力。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