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缺鐵性貧血腹脹腹瀉 腸胃道疾病警訊

2024/09/30 05:30

▲貧血且持續腹脹、腹瀉勿輕忽,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示意圖。(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貧血且持續腹脹、腹瀉勿輕忽,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示意圖。(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葉秉威

缺鐵性貧血一直以來都困擾著女性。對女性而言,由於每月1次的經期報到,讓貧血不再是罕見名詞。但也因此可能合理化貧血,而疏忽身體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很多醫師對於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就是補鐵。可以藉由提供原料,讓身體重新製造紅血球,讓血紅素回歸正常。但這樣的做法,其實沒有探討為何會有鐵缺乏的情形發生。

台灣生活相對富裕,民眾飲食不致匱乏,不太有機會因為攝取含鐵質食物不足而造成缺鐵性貧血,所以這類貧血大多來自於慢性血液流失,而造成鐵質跟著流失,導致原料不足。

人體造成慢性血液流失的原因,大致為腸胃道、婦女器官及泌尿系統,尤其以腸胃道及婦女器官最常見。缺鐵性貧血如發生在男性,多數醫師都會認定有問題而繼續追查,但發生在女性卻常被合理化為經血流失,而疏忽腸胃道風險。

最近有1位40多歲女性病患,由於持續幾週腹脹及腹瀉來求診。我看她的臉色非常蒼白,容易暈眩,便問起她的病史,發現她這幾週由於貧血持續吃鐵劑補充。我心中有了答案。趕緊幫她安排胃腸鏡檢查。果不其然,在橫結腸發現約10公分大的腫瘤,由於腫瘤過大,內視鏡無法通過,只能趕緊安排轉診,由外科安排切除腫瘤,以免造成腸阻塞的緊急狀態。

仔細問這位病患,並沒有太讓她注意的腸胃道症狀,唯一就是偶爾的黑血便,但也被患者以服用鐵劑的副作用解釋。如果沒有來腸胃科就診,大概也是等到出現腸阻塞時,才會在急診被發現吧!

這是因為右側大腸的腸腔較左側為寬,腫瘤通常都是較大且出現貧血症狀時才會被發現。而左側大腸癌則較容易有大家所熟知的大便習慣改變,血便及裡急後重等症狀。

民眾如發現自己有缺鐵性貧血,可別想說吃鐵劑就可以治療,一定要抽絲剝繭考慮胃腸檢查,才能避免這種憾事重演。

(作者為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