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防治 專家:應納聽力定期篩檢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未矯正的聽力損失會加速大腦萎縮,並引發其他大腦病變。台灣聽力語言學會、中華民國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昨發表「台灣失智症預防白皮書」,呼籲政府應重視聽力損失與失智症間的關聯,將定期聽力篩檢納入失智症防治策略,並積極推廣助聽器的使用,以有效降低失智症發生率,減輕未來的醫療及社會負擔。
國際研究失智成因 聽損占8.2%
去年我國聽覺障礙者突破13萬人,其中65歲以上占比逾7成,隨著高齡社會來臨,聽力保健成為重要課題。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理事長蔡孟儒表示,國際研究發現,影響失智成因中,聽損占8.2%,排名第一,台灣目前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相關支出近1855億元,佔總醫療支出的8.9%,聽損與失智症密切相關,納入防治策略刻不容緩。
工業技術研究院副所長張慈映說,全球已有50個國家制定失智症應對政策,例如美國2022年通過了非處方(OTC)助聽器的監管框架,讓助聽器更容易取得,隔年再將聽損列入失智症風險因素。
張慈映指出,很多人在體檢時常將「音叉檢查」誤認為是「聽力檢查」,事實上音叉檢查僅能透過單一音頻確認是否能聽見聲音,但聲音有多種音頻和不同分貝,完整的聽力評估需要多項測試綜合分析,目前政府僅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隨著高齡社會來臨,應將聽損納入失智防治制策中。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教授吳振吉建議,年滿40歲就可定期聽力檢查,如發現聽損問題,就要及早介入治療,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目前助聽器仍然是高齡聽損的主要選擇,對於重度聽損患者,人工耳蝸則是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葉文英說,從社區聽力篩檢服務的經驗發現,篩檢可促進預防照護的啟動,在發現聽損後提供輔具協助,也能改善聽損帶來的相關問題,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