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選手裝CGM監測 不再擔心低血糖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
一名11歲體育班的女童,在學校健康檢查中發現尿糖增加而就醫,經診斷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接受胰島素治療,但因運動訓練量極大,自我監測的指尖血糖數值時而低落,因此安排連續血糖監測(CGM)檢查,在一週的裝機期間,加強她及家長碳水化合物攝取份量的計算及低血糖處理的訓練,並制定運動前的胰島素劑量調整原則,後續追蹤顯示,病人的低血糖頻率顯著改善。
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內分泌科醫師林函怡表示,隨著科技進步,CGM的技術日益成熟,已成為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的新工具。CGM可通過注射方式放置於腹部、手臂或臀部(依不同機器型而異),探針會持續監測組織間液的血糖濃度,放置CGM當下可能會有異物感,但待探針植入後,不適感大多會消失,病人配戴CGM可正常洗澡、運動,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林函怡解釋,CGM可藉由藍芽系統即時性將血糖數值傳至智能手機,每5至15分鐘更新血糖數值,利於醫師及病人更了解血糖變化原因,例如飲食的份量與食物的成分、運動與否、情緒起伏等,有助調整藥物的劑量與生活方式。
此外,CGM還能偵測血糖變化的趨勢,適時發出警報,預防急性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部分的CGM系統可與其胰島素幫浦配合使用,作為第一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控制血糖的新利器。
手機即時查詢 第一型糖友控糖新利器
林函怡說明,健保署自2017年起針對第一型糖尿病病人、新生兒糖尿病或因胰臟切除術後所致的糖尿病病人提供CGM檢查。自2023年11月1日起,放寬CGM給付條件,針對第一型糖尿病病人,CGM由間隔3個月放寬為間隔1個月。
台大新竹醫院與生醫竹北院區都有提供CGM的檢查,由醫師、營養師、糖尿病衛教師與病人共同討論,找出病人高低血糖原因,制定個人化治療方針,守護生活品質與健康。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