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晨起易臉腫 中藥補氣出汗消水

2024/09/03 05:30

▲清晨睡醒後的面部與眼胞腫,可能是因為肺氣虛;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林晏如)

▲清晨睡醒後的面部與眼胞腫,可能是因為肺氣虛;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林晏如)

文/林晏如

38歲的林小姐,在2次確診康復後,覺得自己一講話多就會咳嗽,身疲懶倦,不想運動,尤其是清晨時容易面部與眼胞水腫,即便已經控制喝水量與晚餐鹽分,仍有水腫情形,因此她來中醫門診求助。

◎水腫可簡單區分為病理性與生理性:

●病理性水腫與實質器官(心、肝、腎臟、甲狀腺、靜脈)損傷有關。

●生理性則多因情緒壓力、飲食過鹹、新陳代謝變慢等所造成的體液動態失衡問題。

確認林小姐的四肢無凹陷性水腫、血壓、心跳、呼吸音正常等條件後,她的清晨水腫屬於生理性水腫,並與中醫認為的臟腑功能失調息息相關。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水液的運行主要是由肺、脾、腎協同合作代謝人體水液,當臟腑功能失常,會導致水腫好發部位不一樣,因此治療方式也不同。

◎中醫將水腫分3型:

●肺氣虛者容易在頭和面部水腫,且易感疲倦,氣短乏力,呼吸道過敏。

●脾氣虛者則是四肢水腫,餐後腹脹,平素喜愛生冷或鹹辣食物,排便偏黏。

●腎陽虛者則主要是下肢水腫,伴隨腰痠,小腿以下偏冷,小便不暢等情形。

《金匱要略》:「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癒。」林小姐是因為外感後導致肺氣虛弱,而後出現清晨的面部水腫、咳嗽氣短,因此可用補氣發汗的方式治療。

中醫認為,肺有宣發的功能,肺氣可推動水液向外到達皮膚毛孔,執行排汗作用。當肺氣不足時,又加上缺乏運動,待在冷氣房,毛孔的調節功能減退,體內就會堆積水濕,導致出現上半身水腫。

因此除了給予益氣祛風、發汗行水之方劑外,也建議可用黃耆、紅景天、刺五加、五味子當茶飲,補益肺氣。多食綠豆、薏苡仁、冬瓜、生薑,幫助行水,同時搭配有氧運動,提升中樞溫度,促進汗液代謝。在這樣的治療下,清晨水腫與氣管敏感的咳嗽現象均已改善,可謂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作者為寶山中醫診所副院長)

▲黃耆、紅景天、刺五加、五味子可補益肺氣,改善外感後遺症。(照片提供/林晏如)

▲黃耆、紅景天、刺五加、五味子可補益肺氣,改善外感後遺症。(照片提供/林晏如)

▲適度有氧運動的出汗,能促進肺氣宣發,增強毛細孔調節能力;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林晏如)

▲適度有氧運動的出汗,能促進肺氣宣發,增強毛細孔調節能力;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林晏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