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有效降血脂 醫:單靠運動恐無效

2024/07/18 05:30

▲高血脂患者必要時仍須服藥控制血脂;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高血脂患者必要時仍須服藥控制血脂;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高血脂是血管中的隱形炸彈,除增加心臟病和腦中風風險,未妥善控制甚至會引發猝死危機,然而血脂異常沒有明顯不適感,往往被忽視。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群耀指出,心血管死亡是國人死因第2位,血脂異常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即使血脂下降達標,也不應擅自停藥或減藥,應與醫師討論,積極調整生活習慣、持續治療,才是穩定血脂的關鍵。

台灣每4人 就有1人高血脂

黃群耀說,台灣每4人中,就有1人高血脂,但約有半數患者尚未診斷,許多有高血脂問題的患者,其實在20、30歲就開始累積,直到年長後才發病;民眾常見的錯誤迷思,包括:「高血脂不用藥物治療,靠運動和飲食就可以控制」、「血脂下降後即可停藥」、「擔心副作用而拒絕用藥」等,其實降血脂除了靠生活習慣調整,必要時,仍須使用藥品作為控制手段。

調整生活型態與藥物治療 需雙管齊下

黃群耀指出,當開始服用降血脂藥物後,建議定期回診評估血脂控制情形,即使血脂數值已達標,也不要隨意停藥,否則可能造成血中膽固醇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至於藥物不良反應情形是少數,食藥署核准的藥物安全性高,民眾可與醫師討論相關副作用問題。

「生活型態調整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最佳血脂控制!」黃群耀分享,1名65歲的翁先生有高血壓且長期吸菸,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偏高,給予Statin、Ezetimide藥物治療後,因出現肌肉疼痛、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自行停藥且未再回診,由於服藥不規律,膽固醇再度升高,後來出現反覆性胸悶,經改變生活習慣、戒菸並開始穩定用藥後,目前病況已穩定控制。

食藥署昨在記者會上介紹4類常用降血脂藥品及其副作用,包括「斯他汀(Statins)類」、「膽酸結合樹脂」、「纖維酸鹽衍生物」及「菸鹼酸」,常見副作用為肌肉疼痛、頭痛及疲倦、腸胃不適、便秘、肝功能指數上升、臉潮紅及紅疹等。

值得注意的是,Statins藥品可能因食物產生交互作用,食藥署提醒,葡萄柚會抑制Statins的代謝使藥品血中濃度增高,此外紅麴與Statins結構相似,可能提高副作用的發生率,而「燕麥」則會降低Statins吸收影響治療效果,建議兩者應間隔2至4小時。

▲食藥署介紹4類常用降血脂藥品及其副作用。(食藥署提供)

▲食藥署介紹4類常用降血脂藥品及其副作用。(食藥署提供)

▲黃群耀醫師說,台灣每4人就有1人高血脂,但約有半數患者尚未診斷,許多有高血脂問題的患者,其實在20、30歲就開始累積,直到年長後才發病。(記者邱芷柔攝)

▲黃群耀醫師說,台灣每4人就有1人高血脂,但約有半數患者尚未診斷,許多有高血脂問題的患者,其實在20、30歲就開始累積,直到年長後才發病。(記者邱芷柔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