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21歲男頭皮腫塊變大 皮脂腺母斑作崇

2024/06/17 05:30

▲皮脂腺母斑最常見於頭皮,但也可能出現在前額、臉部或頸部。(照片提供/林欣儀)

文/林欣儀

21歲的陳先生是水電工小師傅,他的頭皮有一塊粉紅色的凸起物,不癢也不痛,最近幾年來發現有變大、變得凸起來的現象。他偶爾會去摳,但是摳不下來,甚至摳到流血,於是他決定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結果是皮脂腺母斑。

皮脂腺母斑是皮膚科醫師Josef Jadassohn於1895年所描述的一種先天性異常。最常見於頭皮,但也可能出現在前額、臉部或頸部。

荷爾蒙變化 多在青春期冒出

由於患者體內荷爾蒙的變化,病灶在青春期可能變大、變凸,表現為線狀或橢圓形外觀,具有光滑或是疣狀的紋理,通常病灶處沒有頭髮,而且顏色變化很大,淺黃、粉紅、粉橘都有可能。大小可能從1公分到數公分,成年後,有的病灶內可能還會出現其他腫瘤。

先天性異常 建議切除

大約有10%的皮脂腺母斑患者可以預期會在病灶產生皮膚基底細胞癌,其他還有產生毛母細胞瘤、乳頭狀汗管囊腺瘤等,過去國內醫學中心皮膚科收治的104例皮脂腺母斑中,有21例在部分病灶中發現繼發性腫瘤。因此,比較建議這類腫瘤還是要切除。

皮脂腺母斑發生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HRAS、NRAS和KRAS基因的突變有關。

國內10大惡性腫瘤中,皮膚癌發生率已經成為男性第8位、女性第9位,其中基底細胞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皮膚癌,大約占了50%。第2常見的則是鱗狀細胞癌,大概占30%。

認識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很重要,如果預期病灶可能產生皮膚癌,或是皮膚上面有變化的腫塊,都千萬不能輕忽。若有異常發現,例如變大、變腫、形狀變不規則、顏色變不均、流血等,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作者為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