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寶寶先天聽損 配戴輔具及早矯正

2024/06/17 05:30

▲新生兒出生後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張又壬)

文/張又壬

2歲的小成(化名)出生時,並未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進一步安排檢查,發現是基因變異造成先天性中度聽損。知道診斷後,父母相當自責,也產生不少爭執,但了解首要之務是透過輔具介入,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才能發展接近正常人的聽能技巧;在小成5個月大時,便開始配戴助聽器,並接受聽能復健。如今小成的聽能表現、語言能力發展與同齡孩子無異,令父母相當欣慰。

新生兒出生後,都會在24-60小時內接受聽力初篩,包括自動聽性腦幹反應檢查(aABR)和耳聲傳射(OAE),因有些新生兒的耳道殘留羊水或胎脂,會影響檢查結果,若初篩沒有通過,通常會於出生1週或1個月後再次檢查。

假如複篩後仍未通過,則需要醫療機構進一步安排檢查或轉介,以確認聽損的類型及程度,再依據個別情況,由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並加入聽語早期療育課程。

6月大前治療 有機會正常發展

大多數的聽損兒童,若在出生後3個月內診斷,並於6個月大以前配戴輔具,開始接受療育,都有機會發展出與聽力正常兒童相符的聽說能力。

根據國民健康署2022年的年報統計,每1000位胎兒中,約有5位新生兒罹患先天性聽力損失,其中有一半是聽損基因遺傳造成。常見的聽損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意即父母和家族成員都沒有聽損,但因各自帶有變異基因,使得孩子仍有機會透過遺傳成為聽損兒。這也造成許多聽力正常的父母,看到孩子有先天性聽損,都會相當錯愕自責。

重度聽損需使用人工電子耳

先天性聽力損失可分為傳導型、感音神經型和混合型,不論嬰幼兒診斷為何種類型的聽力損失,都應配戴適合的助聽器或是人工電子耳來協助孩子聆聽。若因外耳或中耳損傷或是發育異常,診斷為傳導型聽力損失,也須先使用助聽器幫助,並評估未來是否透過手術進行外耳道重建,以改善聽力。

0-3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只要聽損兒及早接受聲音的刺激,大腦都有機會正常發展,通常輕度和中度聽損的孩子,會透過助聽輔具將聲音放大,若是重度到極重度聽損兒,可能需要使用人工電子耳,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需要醫師完整評估,再安排治療方式。

(作者為台灣小蝸牛聽語障礙關懷協會聽力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