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眼皮垂+大小眼查不出原因 當心重症肌無力上身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重症肌無力」發病初期主要影響眼睛肌肉,9成病友會出現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或視力模糊等症狀,由於對疾病認知不足,許多病友優先尋求眼科與醫美診所,導致首度就醫被誤診的機率高達5成,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前述症狀,應盡快諮詢神經科,及早確診與治療。
自體免疫罕病 首次就醫誤診率5成
衛福部雙和醫院顧問醫師邱浩彰指出,重症肌無力是1種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致,由於症狀反覆,國外研究顯示,病友從發病到正確診斷平均需歷經4.8年、3位醫師,第1次就醫被誤診的機率高達5成。
邱浩彰說,初期患者常在早上起床時肌肉力量正常,到了下午開始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即使休息後能夠「充電」,但往往只能恢復5-10%。約有5-8成病友會在3年內惡化為全身型重症肌無力,出現吞嚥困難、口齒不清、四肢無力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呼吸衰竭,有致死風險。
邱浩彰說,發病年齡有2個高峰,20-30歲以女性為主,50歲以上則以男性為主,男女發病比例約1:1.8。在台灣,每10萬人中有22人罹患重症肌無力,現有約6000人持有重大傷病卡。
出現複視、大舌頭 速掛神經科詳查
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分享,她在17歲時,突然出現單側眼皮下垂,早上看電燈變成2個,但起床刷牙後恢復,因此沒有特別在意,後來不僅大小眼,還出現大舌頭、吞嚥困難,看了幾次眼科後才轉到神經內科,經過2年才確診是「重症肌無力」,確診後經歷頻繁住院甚至插管急救,母親為了籌措醫藥費到處借錢,生活和感情受到嚴重影響,沮喪到一度想輕生,直到後來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與轉念,才逐漸走出陰霾。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指出,重症肌無力的治療包括抗乙醯膽鹼酵素劑、類固醇、血漿置換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胸腺切除手術等,大部分病友可穩定控制病況,然而仍有約2成病友屬於頑固型重症肌無力,傳統治療效果不佳,急診與住院治療的比率超過5成。
葉建宏說,生物製劑輔助的個人化精準治療有機會幫助病友快速且長期穩定病情,但目前台灣僅少數重症肌無力病友接受生物製劑臨床試驗,期待未來能加速引進相關藥物,並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健保給付。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