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老翁外耳道腫痛流膿 分泌物培養揪出致病菌

2024/05/20 05:30

▲圖1:右側外耳道發炎腫脹。(照片提供/楊士維)

文/楊士維

一名83歲老翁病患出現耳痛、喉嚨痛持續無法緩解,必須要服用較強的止痛藥劑而被安排住院,住院當日有針對菌血症診斷而執行血液細菌培養。因為病患耳痛,照會耳鼻喉科後發現其右側外耳道腫脹(圖1),在腫脹的內部可見有耳漏併膿狀分泌物(圖2)。

▲圖2:右側外耳道內部可見膿汁及組織壞死。(照片提供/楊士維)

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作怪

耳道組織看起來局部腫脹合併有些許壞死,診斷為急性外耳炎。外耳道分泌物亦進行細菌培養。菌種培養及鑑識需等待培養皿上長出細菌後,才能確認是什麼致病菌。

3天後血液細菌培養已有細菌生長,結果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但這並非是一般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而是有抗藥性的品種。起始幾天的治療是先給予經驗性抗生素,但病患症狀仍未見大幅好轉,待培養結果出來後,根據菌種挑選合適抗生素,加上耳部感染,以及壞死組織清創之後,病患狀況才逐漸好轉。

耳道膿液的分泌物培養結果也是相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耳部腫脹及組織壞死經過治療後,幾乎完全康復(圖3、4),病患也得以順利出院。

▲圖3:右側外耳道發炎腫脹經治療後完全消退。(照片提供/楊士維)

▲圖4:右側外耳道內部膿汁及壞死組織經治療後已痊癒,完整耳膜清晰可見。(照片提供/楊士維)

急性外耳炎通常侷限於外耳道,但某些因素可能會促進感染向外拓展傳播,導致敗血症。常見原因像是耳道皮膚破損,起因於耳道外傷或過度掏耳朵(例如頻繁清潔或使用耳塞),可能會造成皮膚磨損或破裂,使細菌侵入更深層組織。

未及時找出病灶 恐危及性命

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像是洗腎患者、糖尿病病人或是老年病患,全身性感染風險都會增加。當細菌突破人體的防禦,並進入血液時,就會發生細菌引起的敗血症或血液感染。某些傳統抗生素對有抗藥性菌株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起不了治療作用,若未能及時選對藥物,病況可能變得嚴重,且可能危及生命。

因為耳道感染導致全身性敗血症的情況並不多見,若沒有及時找出可能潛在的病因進行治療,狀況可能急轉直下,危及病患生命健康。

(作者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