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痛 那裡痛 逾3個月別輕忽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這裡痛、那裡痛」別輕忽!專家提醒,若為超過3個月的非癌疼痛,就屬於「慢性疼痛」,應尋求醫師診治,積極找出病因,依照醫囑服藥,並輔以多方式的止痛治療,才能擺脫疼痛困擾。
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ASP)定義,疼痛是1種令人不愉快的感覺及情感的體驗,通常由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所造成。
非癌疼痛 即屬「慢性疼痛」
奇美醫院麻醉科講座教授王志中表示,癌症疼痛原因大致可分為腫瘤侵犯、檢查或治療、尚未識別等因素造成,照護目標以緩解疼痛、恢復生活功能、提升生活品質為主,常見止痛方法包含腫瘤治療、神經阻斷術、復健或運動治療、心理治療、止痛藥品治療等。
至於非癌慢性疼痛,王志中指出,定義為超過3個月的非癌疼痛,成因較複雜,一開始可能是因軀體、內臟或由神經系統受到傷害所引起,後來會加入許多其他因素共同促成疼痛慢性化,例如長期睡不好、工作壓力大等。
找出病因 嚴重者需鴉片止痛
王志中說明,慢性疼痛依病情治癒難易程度區分為4個階梯治療模式,第1階由病人進行自我疼痛管理,例如透過自我復健或運動等;第2階加入非藥品治療,像是復健、精神科會談暨心理治療等;第3階再加入非類鴉片藥品治療;第4階則是跨領域團隊介入及使用類鴉片止痛劑。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食藥署為提升癌症病人及非癌慢性疼痛病人對疼痛治療及使用成癮性麻醉藥品的認知,委託奇美醫院編撰出版「癌症疼痛照護衛教手冊(民眾版)」與「非癌慢性疼痛照護衛教手冊(民眾版)」的中、英文版手冊共4本,並公開於食藥署官網(路徑:首頁/出版品/圖書),有需要的民眾可下載參考。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