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切除後腳腫 當心髂靜脈壓迫
文/蔡承根
子宮切除術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婦科的手術方法,主要目的是移除子宮,有時還包括其他生殖器官,如卵巢和輸卵管。這項手術雖然能有效解決特定的健康問題,但術後可能伴隨著一系列的復原問題和後遺症,腳腫便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腳腫不僅會造成身體不適,還可能增加患者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尤其是在遭遇蚊蟲叮咬的情況下。
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
子宮切除術後腳腫的形成可能由多重因素引起,包括:
●淋巴系統受損:手術過程中可能對淋巴結或淋巴管造成損害,進而影響體液的正常排出,導致淋巴水腫的出現。
●活動減少:術後恢復期間,患者的活動量通常會受到限制,這可能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引發腳部腫脹。
●靜脈功能障礙:子宮切除術可能會影響骨盆腔內的血管,尤其是靜脈系統,從而導致下肢靜脈回流不佳。
●術後併發症:手術後可能出現的感染或血栓形成也可能引起腳部或下肢的腫脹。
●荷爾蒙變化:若手術中移除了卵巢,會導致體內荷爾蒙水平快速變化,這可能會影響到體液的保留和分布情況。
腳部的腫脹不僅會造成不適,還會使得皮膚更加脆弱,容易受到細菌的侵害。此外,腳部的腫脹也可能是淋巴流動不佳或靜脈回流障礙等循環問題的警示,這會減緩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並降低局部的免疫反應,使得腫脹部位更易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
對於骨盆腔手術後的腳腫問題,應詳細檢查靜脈及淋巴系統的狀況。特別是要警惕可能出現的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如果發現有嚴重的髂靜脈壓迫現象,則需考慮進一步實施靜脈介入手術。
需考慮靜脈介入手術
通過血管內超音波檢查,可以準確確定受壓迫的程度及位置,選擇合適的靜脈支架進行狹窄部位的擴張,從而有效改善下肢靜脈的血液回流,進一步緩解腳部的腫脹問題。
(作者為義大癌治療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