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不是你的錯」判斷霸凌3要點

2024/01/21 05:30

▲透過心理諮商,可以幫助青少年走出被霸凌陰影;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陳惠娟)

文/陳惠娟

從國小到國、高中是一個人建立自我概念的時期,藉由與團體互動以及向成年人楷模學習,逐漸建構出自我統整的狀態。而在此階段,青少年們渴望能融入團體,對團體次文化產生依附,而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組小團體以及排擠他人等關係霸凌的現象便時常出現在校園中。

根據自殺防治中心統計發現,遭到霸凌可能會導致明顯身心傷害,並造成情緒困擾,也可能進一步出現輕生的想法。

判斷霸凌事件有3大要點:惡意傷害、持續重複與勢力失衡。也就是有人刻意造成被霸凌者身心受傷,此狀況長時間重複發生,且被霸凌者因某種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強欺弱、大欺小、多欺少),而難以反抗。無論使用什麼形式,都可能構成霸凌事件,而不單只是偶發性的衝突事件。

◎常見校園霸凌如下:

●肢體霸凌:傳統上最令人恐懼的霸凌行為,像是毆打身體、搶奪財物等。

●言語霸凌:使用語言的方式嘲笑、侮辱或恐嚇同學,這些霸凌的言語容易造成被霸凌者心理上的創傷。

●關係霸凌:青少年因渴望同儕接納,而發展出次團體文化後,可能產生人際操弄、排擠同學,造成同學被孤立等人際困擾,即為關係霸凌。由於關係霸凌沒有明顯的動作或言語,是最常被忽視的行為。

●網路霸凌:在網路上散布謠言或不雅照片等。因近年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興起,青少年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變多,更可能出現網路霸凌。

◎青少年遇到霸凌,可以這樣做

首先,可以試著對霸凌行為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溫和堅定的表示拒絕「你這樣的行為讓我覺得很不舒服!」避免霸凌行為被霸凌者及旁觀者認為理所當然。

在霸凌行為發生後,必然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進而影響身心健康。因此,不需要自己默默承受,尋求適當的社會支持是很重要的,可以找不同生活圈的親友傾訴及討論,獲得心理上的支持以及實質上的建議。

如果情況過於嚴重,必須告知能處理事件之成年人,請求協助,包含:父母、導師、輔導老師等人。

◎家長遇到孩子被霸凌,可以這樣做

「這不是你的錯」,以關心和同理的角度對孩子釋出善意,去理解他被霸凌的感受,並了解背後可能的原因或是需求,而不只是告訴孩子不要理他就好。例如:可能是孩子想與他人建立關係,但社交技巧不足,而引起同學誤會後出現霸凌現象。

與學校聯繫 了解背後原因

霸凌背後的原因或是人際互動現象,都是家長們可以去關心的,也能進一步與學校聯繫,了解事情的全貌。

更重要的是給予實際上的心靈支持,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都會有人站在他身邊,可以大大的降低心理上的傷害。

如果情況過於嚴重,必須確保有適當的資源介入,包含導師處置、校園輔導、專業心理諮商等。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