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卡卡靠瀉劑? 過度濫用更傷身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作息不正常加上飲食失衡,便秘成為常見困擾,不少人因此尋求「瀉劑」協助,但若過度依賴容易導致用藥量愈來愈大、效果愈來愈差,藥師示警,瀉劑應以「一次性使用」為原則,不建議自行連續使用超過7天,若症狀仍未緩解就應儘速就醫。
連吃7天藥無效 應儘速就醫
78歲李伯伯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病史,長期使用2種瀉劑、消化酵素和益生菌,但仍有便祕困擾,因此到藥局向藥師諮詢,藥師發現,李伯伯每天早上吃2顆600毫克的鈣片、1顆含鈣的綜合維他命,合計1400毫克,已超過每天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說,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有限,吃太多身體無法吸收,就會影響腸道蠕動,李伯伯除了每天攝取過量的鈣,固定服用治療胃潰瘍的氫離子阻斷劑、血壓藥鈣離子阻斷劑也會影響鈣質吸收,導致鈣離子堆積進而影響腸道蠕動,經建議後李伯伯停用鈣片2週,並補充足量水分、多運動,順利紓解便秘問題。
5大類型瀉劑 副作用一次看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簡任技正黃玫甄說,民眾在藥局可以取得的瀉劑可分為5類,包括刺激性、鹽類、膨脹性、高滲透壓及濕潤性,使用瀉劑可能會引起一些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和腹痛,而長期使用則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和水分缺乏,進而對身體造成損害,甚至影響器官功能。
黃玫甄提醒,刺激性瀉劑,如番瀉苷成分,是直接作用於結腸,可能導致水瀉、腹痛和脫水等副作用;鹽類瀉劑,如氧化鎂,會在腸道裡產生滲透壓,腎臟功能不佳、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前應洽詢醫師。
膨脹性瀉劑,如車前子成分,則須注意搭配充足水分,避免腸道阻塞;高滲透壓瀉劑,如栓劑或浣腸劑則是促進腸道水分增加並刺激腸道,建議等到便意強度持續時再去排便;濕潤性瀉劑會促進腸道內油水混合使糞便軟化,通常會與其他類型的瀉劑製成複方製劑。
李懿軒說,醫學上對便秘定義是「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或「排便用力且排出乾硬糞便」,「瀉劑」主要目的是解除便秘問題且重建正常的腸功能。規律運動、攝取足夠的纖維素、避免刺激性食物、每天攝取1500c.c.以上的水分,並放鬆心情,都有助於預防便秘。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