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罕病童出生就氣切 徒手治療助學會自主進食
文/林亞翰
4歲的晟晟(化名)因罹患罕病的關係,出生就氣切及裝腸造口,使他毫無經口進食的經驗,造成口腔相當敏感,同時伴隨咀嚼和吞嚥困難,當食物送進嘴裡,不但無法咀嚼,還會誘發嘔吐;因此從他兩歲時開始接受治療,先透過減敏感訓練,再配合振動治療、徒手治療和貼紮治療,建立口腔完整的咀嚼和吞嚥功能,經過兩年的訓練,晟晟終於可以和一般小孩一樣,享受自主進食的樂趣!
振動+徒手+貼紮治療 建立口腔咀嚼吞嚥功能
傳統的語言治療手法,大多著重於「吞嚥」訓練,並沒有針對口腔肌肉進行處理,然而張力處理、咬合、咀嚼、吞嚥等動作,皆與口腔肌肉息息相關。因此,幫患者減敏感後,會先透過振動治療(圖1),改善筋膜及肌肉的張力狀況,並促進循環。
口腔肌肉徒手治療(圖2)是針對筋膜、肌肉及關節進行直接處理,由於長時間未使用的肌肉或關節會沾黏,造成難以活動或不協調,可能誘發錯誤或不足的咀嚼習慣,等軟組織放鬆後,會透過徒手的方式,將肌肉或關節沾黏處撥開,增加肌肉和關節活動度,接著進行咀嚼及吞嚥食物的功能性訓練,藉此增加進食的能力。為了讓晟晟能長時間將軟組織維持在較好的狀態,最後會以貼紮(圖3)作為治療的延續,以穩定及誘發更多相關的動作。
口腔功能相當複雜,從改善敏感度、誘發動作、穩定動作、動作協調到功能化,才能達到完整的進食能力階段。
徒手治療可以直接針對肌肉張力異常的部分進行改善,引導正確吞嚥所需要的前置能力,這些功能訓練不只對於咀嚼和吞嚥有幫助,甚至增加口腔肌肉動作範圍,對於提升語音清晰度,也都有其療效。
如果孩子有類似狀況,都可以跟語言治療師諮詢相關症狀,還有手法,以進一步協助孩子。
(作者為台灣小蝸牛聽語障礙關懷協會語言治療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