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把握「三伏貼」貼敷時機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7歲林姓女童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病史,早上起床時常會不停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天冷時或運動,容易有胸悶、早晚咳嗽等氣喘症狀,長期以氣喘藥控制,經中醫師診斷並開立三伏貼敷及內服中藥調理後,天冷及下雨時打噴嚏、流鼻水症狀明顯緩解,睡眠品質及學習效率也獲得改善。
改善體質 緩解冬天過敏症狀
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表示,「三伏貼」是在三伏時節利用溫熱藥物如元胡、細辛、白芥子、生薑汁等,在肺俞、定喘、大椎、天突等特定穴位,進行的貼敷療法,又稱「天灸」。中醫經常用來治療成人或兒童過敏性疾患。今年初伏在國曆7月21日、中伏在國曆7月31日、末伏在國曆8月10日。
莊照宇說,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常於冬季發作,在夏季可接受三伏貼治療,減緩冬天過敏症狀,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2000年至2007年20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被診斷氣喘的比例高達15.7%,依以往經驗,氣喘兒童若能配合醫師用藥控制,約3/4的病人可於成年前達到緩解不再復發。
不過,莊照宇也提醒,因三伏貼是以溫熱性質藥物進行敷貼,所以需由醫師評估,屬熱證體質的病人,或是當下感冒、急性感染及皮膚過敏等病人,以及懷孕婦女與1歲以下幼童,均不建議使用。
此外,由於三伏貼是以藥物敷貼將陽氣透過皮膚進入人體,當日回家建議不要洗冷水澡,期間也不要飲食冰飲、生冷瓜果等,以避免寒邪入內,抵銷原本施予的陽氣補充。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不建議燥熱食物,避免辛辣、油膩等食物,以免出現上火症狀。在敷貼三伏貼的過程,若出現皮膚搔癢、紅腫、起水泡,可能是對中藥敷貼藥物產生過敏反應,應立即移除三伏貼,並根據症狀塗抹適當的外用藥膏。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