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邊做邊學習 增進孩子社交技巧
文/蕭筠蓉
家長常有的煩惱:「為什麼孩子不能好好和別人相處呢?」孩子常會出手打(或推)別人、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玩,都自己一個人、不懂得分享等,到底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孩子在7歲以前的認知發展階段是以自我為中心,加上從小互動的對象都是大人,所以習慣會以成人互動中的樣貌與人互動;因此當孩子在自然情境中,無法如在家中被禮讓時,就會用最直接的方式如打人、推人,去獲得想要的物品。
人是群居動物,孩子從家庭的互動中獲得認同和被接納,這些經驗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每個孩子都有表達以及接受愛的需求,也期待被團體歸屬。有些小孩的社交技巧無法成熟發展,可能是因為大環境或是性格等因素影響,所以更需要協助他們在生活中邊做邊學習。
什麼是社交技巧?孩子會用所知道的字彙跟人打招呼,但或許不會流暢地使用肢體動作去回應,其實基本的眼神接觸、說話語氣或是進階的溝通應對,乃至團體合作中的情緒處理和彈性調整,都是社交技巧的一環。
美國2005年出版的社交技巧團體訓練書,提供兒童學習社交策略,是一種高度結構化的團體社交技巧課程,利用直接教學和示範,以及成功步驟去學習每一個簡單的社交技巧,透過模擬現實生活情境進行角色演練,孩子從團體成員真實的互動中習得適切的社交技巧,同時也會請家長回到家中繼續演練,讓孩子自然而然將習得的社交技巧類化於生活裡。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接觸的社會團體,早期療育是促進兒童健康的概念,藉由特別準備的適當環境,結合家庭優勢資源以達到預防的目的,讓家長調整與孩子的互動方式,逐步提供正向情緒發展;以鼓勵代替責備或強迫,能增強孩子學習到的社交技巧。
親子互動 鼓勵代替責備
生活中需持續提供孩子互動的經驗,先讓孩子旁觀學習,再引導孩子將觀察到的技巧加入互動中,家長的耐心等待及陪伴,可促使孩子適應環境及社會。當孩子出現好的表現時,需立即具體描述行為,並給予稱讚,建構孩子發展出正向社交互動的鷹架。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師)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