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鏡像機器手訓練 助中風嬤重拾廚藝

2023/04/12 05:30

▲圖1:傳統手部復能(好手帶壞手)。(照片提供/盧沂榛)

文/盧沂榛

6旬嬤平時生活自理,熱愛廚藝,經常與朋友遊山玩水。去年底與家人出遊時意外癱軟,緊急送醫診斷為第一次腦中風,經住院、門診治療與復健,也接受多次經顱磁刺激(rTMS),雖能使用柺杖行走,但手部功能與本體感覺遲遲無法恢復。經醫師建議接受鏡像機器手訓練,數週持續訓練後,阿嬤恢復日常手部抓握、撿菜、打蛋等動作,家人又能品嚐阿嬤的手藝了!

抓握、撿菜等 指掌功能恢復

上肢區分為肢體與指掌,負責精細動作、手眼協調、協助肢體動作、保護反應,也與認知學習密不可分。腦中風後因偏癱直接影響移動功能,多數治療初期目標都集中在行走功能再訓練,而忽略上肢修復黃金期。據國健署統計,腦中風造成的失能後遺症,是國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其中上肢動作功能損傷,常為病後難以突破之瓶頸,僅不到3成的患者能在積極訓練後獲得改善。

其實上肢肩胛骨動作誘發、近端穩定訓練、遠端動作控制、指掌精細動作與分指、對指功能修復,可透過科技輔助達成。醫學研究發現,中樞神經損傷後,健側大腦過度活化竟會抑制患側腦區,阻礙其修復進程。傳統手部復健常見的「好手帶壞手」與「鏡像箱」訓練(圖1),患側仍處於被動模式,不易誘發指掌精細動作,且無法執行本體感覺訓練恢復關節感知。

▲圖2:機器輔助上肢雙側鏡像訓練。(照片提供/盧沂榛)

近年來臨床復能導入AI科技,逐漸發展為機器輔助上肢雙側鏡像訓練(圖2),透過穿戴式感測手套偵測並傳輸訊息,使患側機器手也能同步做出指掌動作。機器輔助的中等速度關節活動,能降低手部張力與水腫,再結合視覺反饋促進腦部意象,促進患側腦對手的連結。搭配訓練時治療師給予不同程度的任務導向訓練,使患者運用不同重量、形狀、大小或觸感的物體,增加指掌觸覺分辨與關節感知,透過「大量、連續、重複」的練習,結合上肢近端、遠端肢體動作控制與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強化大腦與動作連結並轉移應用。

臨床研究指出,須每次至少45分鐘,包含2到3項任務導向功能訓練,且1週超過3次,累計每個月至少16小時的密集訓練,才能達到中樞神經損傷後最佳神經重塑效果。

(作者為物理治療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