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介入性疼痛治療 開刀前最後防線
文/唐宗詠
慢性疼痛,尤其是肩頸疼痛或下背痛,是許多現代人的共同困擾,疼痛發作時,甚至會大大影響工作狀態及生活品質。有時會有止痛藥物效果不好或副作用太大,做其他治療效果也不好的情形,可能就需要進一步評估手術治療。
有的民眾慢性病較多,或者擔心手術及麻醉風險,卻又對保守治療反應不佳,便陷入兩難而不知所措。這時候介入性疼痛治療可能就成為最重要的治療選項。
疼痛常常是身體結構發炎的表現,介入性疼痛治療指的是,精準挑出病變的結構,接著進行結構的再生修復注射,或是進行神經阻斷。雖然是侵入性治療,但通常體表只有針孔或是極小的傷口,等於是利用針或微創器械來治療傳統上可能需要劃開皮膚才有辦法進行的治療。
影像導引定位病變結構
這些技術因為非常講求準確度,所以必須仰賴影像導引來進行,例如X光、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等等。治療時,使用即時影像,把針放到最精確適當的位置。
這種微創的治療,因為必須非常針對病變結構,「如何挑出真正引起疼痛的結構」便成為「重中之重」的問題,更是整個評估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除了問診、身體檢查和影像檢查以外,為了挑出需要治療的病變結構,有時還需要進行「診斷性注射」。
微創神經阻斷或修復注射
「診斷性注射」指的是對疑似造成疼痛的結構注射微量的局部麻醉藥,如果這個結構確實是主要的疼痛原因,那麼疼痛症狀會因為這個注射暫時緩解,等到麻醉藥效退去,疼痛又恢復原本狀態,便更加確定是該治療的結構。
一連串的評估治療過程可能比一般保守治療費時,需要更多仔細的評估,但治療成功後,很多民眾生活品質便大幅改善。
如果民眾有長期慢性的疼痛問題,建議儘早到鄰近醫療院所的疼痛科諮詢評估。
(作者為台中慈濟醫院疼痛治療科醫師)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