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走路容易腳痠痛 淺股動脈堵塞惹禍

2021/06/09 05:30

▲若出現走路總覺得腳會痠痛,沒多久就要休息一下的狀況應及早就醫診治;圖為情境照。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李欣儒

年約60歲的張先生以前曾抽菸,但戒菸已近10年。因為高血壓問題,他定期在心臟內科就診用藥,平日血壓多半控制在130毫米汞柱左右,但最近一年來,他走路時總覺得腳會痠痛,沒多久就要休息一下、緩解不適,才能繼續走。

張先生將此困擾告訴醫師,醫師懷疑他下肢血管有問題,於是安排「上下肢血壓比值」檢查,結果他的右下肢血壓和上肢血壓比值明顯低於正常值;後續進行了電腦斷層攝影,更發現他的右腳淺股動脈完全堵塞!

張先生十分不解,自己都按時服藥回診,平常也算健康,下肢血管怎會堵塞呢?

肢體末端冰冷 當心周邊動脈疾病

其實,這是典型的「周邊動脈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間歇性跛行、肢體末端冰冷、痠麻、疼痛、傷口久不癒合、肢體末端顏色發紺等。

其危險因子和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一樣,包括:年齡(40歲以上)、性別(男性)、抽菸、高血糖、高血脂等,有這些因子者發生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

危險因子多 血壓血脂需嚴格控制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同時又有危險因子,民眾最好就醫詳細檢查。一般診斷的初步工具就是測量上下肢血壓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簡稱ABI),如果ABI小於0.9,建議安排進一步影像檢查,如血管超音波、下肢血管電腦斷層,或是直接以導管進行動脈攝影,來判斷其嚴重程度、後續治療。

周邊動脈疾病的治療選項可分為:內科治療的改善危險因子、運動訓練、藥物治療、導管介入治療及外科治療。

改善危險因子包含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如果危險因子越多,則血壓、血脂就要控制得更嚴格;若未控制好危險因子,其他治療做再多都是徒勞無功的。

藥物治療則是使用阿斯匹靈、保栓通、普達錠等抗血小板藥物,除了預防心血管事件外,還具有增加無痛行走距離、休息時肢端血流、避免再阻塞等作用。

導管介入治療又稱「經皮穿刺動脈血管成形術」,利用很小的管路通過血管,再根據病灶狀況,以氣球、支架等工具,打通堵塞的血管,對症狀緩解也有作用。

不過,對於堵塞範圍較長、鈣化或末端小血管的問題,導管介入治療有其限制,長期看來仍有一定程度的再阻塞機率,可能要反覆介入治療。

對於無法介入治療、血管堵塞較嚴重和廣泛的病患而言,則可選擇外科手術繞道治療,其缺點是要全身麻醉,且有一定的手術危險和傷口感染的風險。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