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疫情不歇》「危險」壓力來襲 易生「焦慮反應」

2021/05/04 05:30

▲原本有焦慮症的人,面對疫情威脅,容易惡化焦慮症狀,如每天多次量體溫,擔心得病;圖為情境照。(照片提供/林進嘉)

文/林進嘉

「醫師,我可不可以站著看診就好?」某日門診進來的周小姐,我請她坐下時,她這樣說。

極度焦慮 恐影響生活工作

周小姐是一位35歲的泛焦慮症患者,已在門診就醫多年,原本症狀穩定,年初桃園醫院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院內感染期間,回診時,不僅戴兩層口罩、還戴手套,更不敢坐門診椅子,自述因疫情新聞報導,導致焦慮、失眠惡化,有感冒症狀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染疫,甚至每天體溫量超過10次。

▲焦慮反應太強烈,出現緊張、焦慮、失眠、心悸等症狀,並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可能就需要就醫了;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林進嘉)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起伏,不少病人都會隨之提到自身的焦慮。其實,焦慮是人面對壓力時常見的反應。一般而言,面對壓力的反應,會因每個人對壓力的解讀不同而有所不同,且此反應又受到個人的人格特質、過往經驗、慣有因應方式、支持系統等所影響。所以面對同一種壓力,每個人反應可能不一樣。例如離婚對很多人是負面壓力,但對某一常被家暴的婦女而言,離婚卻可能是壓力的紓解。但人類還是有共通性,所以如果我們對壓力解讀是「危險」訊號,則會產生「焦慮反應」。

緊張不安、失眠心悸 就需注意

例如武漢肺炎疫情大流行,因為危及健康,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會產生焦慮反應。這不是生病,也不一定不好,焦慮度高的人,反而比較會配合疫情指揮中心宣導的防疫措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對防疫是好的。低焦慮度的人,則易輕忽疫情嚴重度,像歐美年輕人封城前還開封城趴,而造成傳染。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受疫情或相關新聞影響,造成極度焦慮、緊張不安、憂慮失眠、心悸緊繃、注意力差等症狀,達到日常生活、工作受影響的程度,可能就需要注意了。

如果過去都沒有焦慮症的人,遇到壓力(如疫情)才出現上述焦慮症狀,可能是罹患「有焦慮的適應障礙症」;如果像前面例子,原本有焦慮症的人,面對「危險」的壓力事件,則會惡化其焦慮症狀。

因壓力症狀惡化 需藥物治療

治療上,原先就有焦慮症的人,因壓力而症狀惡化,需要藥物治療;如果是因為壓力才出現的適應障礙伴隨焦慮,通常壓力減緩,經過認知治療或簡單的放鬆訓練,焦慮症狀應會消失,但如果症狀持續太久(超過6個月),則仍需就醫診療。

(作者為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