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聚寶盆》腰椎狹窄長骨刺 脊椎減壓好得快
文/呂岳修
73歲的林奶奶常和家人一起去爬山健行,但是一年前開始出現走路或久站時下背痛的情況,麻痛感甚至延伸至臀部和下肢,走一段路就必須休息,等待症狀緩解;這次就診,光是從醫院大門走到診間就已經痛苦不堪。
經過詳細的檢查後,發現造成疼痛原因是腰椎骨刺增生造成的神經壓迫,採取脊椎減壓術移除壓迫神經的骨刺後,手術隔天,林奶奶開始下床走路,驚呼:「好輕鬆!」術後回診時林奶奶表示,又可以和家人一起去爬山了!
根據統計,腰椎狹窄是65歲以上長者脊椎手術最常見的原因;造成腰椎椎管狹窄的原因主要是退化性病變、椎間盤高度減少、鄰近關節發炎退化、晚期的脊椎滑脫或側彎等,進而造成神經的壓迫。
腰椎狹窄的症狀包括:下背痛、下肢麻痛、下肢無力,病患往往抱怨走路走不久,越走腳越痠,但是休息一下症狀就會慢慢緩解。
治療腰椎狹窄可以先選擇吃藥、復健等保守性治療,當保守性治療無法改善症狀,就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了。
吃藥復健保守治療無效 可考慮手術
腰椎狹窄的手術治療方式大致上分為單純的脊椎減壓(俗稱清骨刺)、間接的脊椎減壓(需放置特殊植入物來撐開脊椎椎管)以及融合固定手術(在脊椎椎體置入骨釘),多數腰椎狹窄可用脊椎減壓術改善。換言之,只有少數的病人需要接受骨釘置入及腰椎融合手術。
當部分椎體被置入骨釘以及融合後,整個脊椎所承受的壓力勢必被分散到鄰近節椎體,也就增加鄰近節椎體提早退化。鄰近節脊椎退化會造成病患在幾年後必須再次接受脊椎手術造成惡性的循環,而單純的脊椎減壓術可以避免這種嚴重後遺症,保留病患手術部位的活動度,提高病患術後的生活滿意度!
脊椎內視鏡的發展,可以讓手術傷口更小、術後恢復更快,也可以在局部麻醉下操作,增加高齡病患手術的安全性。
不過,腰椎狹窄手術方式的選擇,要依據醫師詳細的病史詢問、精確的理學檢查,再搭配影像學判讀來決定,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