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喪親之痛難解 重鬱症恐上身
文/林進嘉
45歲周女士,25歲結婚,育有一子。30歲時,因先生好賭而離婚,獨自撫養小孩。當時曾有憂鬱、失眠等症狀,但未就醫,3-4年後緩解。去年,假日兼職外送員的兒子發生車禍,周女士趕至現場時,兒子已死亡。周女士復發惡化,開始無法工作,生活失去重心,強烈自責,整天藉由看照片思念兒子,甚至有輕生念頭。且數個月來,逐漸有批評她的幻聽,於是前來就醫。
務必就醫 藥物+心理治療
哀慟反應通常是指喪親的失落造成的身心反應。常包括持續的思念、渴望對方再回來、悲傷、憂鬱、焦慮、生氣等,有時甚至會聽到或看到逝者。一般人在幾週內可以回到職場,幾個月內,生活會達到平衡,半年到一年會平靜下來接受事實,只會在特殊日子(忌日、家人聚會、年節),出現一些情緒反應。
不過,對某些人而言,哀慟反應一直沒有過去,持續半年到一年以上,個案仍陷在強烈渴望與逝者有連結、幾乎無時無刻思念逝者,稱複雜性哀慟。尤其是,配偶死亡或年輕子女死亡、兩人關係是緊密的、該死亡是不可預期的(如自殺、他殺、意外),更易出現複雜性哀慟。
當哀慟反應嚴重到達憂鬱症診斷,尤其是強烈罪惡感(自覺當初如果自己怎樣,就不會發生該意外)、覺得生命再也無意義,想自殺去跟逝者相見、思考動作遲緩,應該是併發重鬱症了。如果先前已有憂鬱症病史者,遇喪親之痛時,其憂鬱症更易復發。
親友陪伴 也非常有幫助
正常的哀慟反應,一般不需要特別治療,且親友的陪伴也非常有幫助。但複雜性哀慟與重鬱症則需要至精神科就醫。
複雜性哀慟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重鬱症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當然親友的陪伴也都很重要。
親友的陪伴,主要是傾聽病人對逝者的思念與心聲;在足夠的關係下,跟病人討論其日常生活的安排,儘量以恢復原先方式、關係網絡為原則;如果可以,陪伴病人找出新的想法、情緒去適應逝者不在的生活,而不再只是焦慮、憂鬱、生氣、自責。
(作者為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