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手臂切除胰臟腫瘤 牙醫恢復快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謝姓牙科醫師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及體重減輕,發現罹患胰臟癌第2期,胰臟頭部長了3、4公分大的腫瘤,去年9月接受機械手臂切除手術及化療,至今未復發,體力恢復良好,也恢復看診,後來是太太擔心他的健康,他才退休。
台中榮總一般外科醫師陳怡如指出,手術切除仍是目前唯一有機會治癒胰臟癌的方法,而胰臟位於腹腔深處,必須切除胰臟頭及其腫瘤、膽囊、部分總膽管、十二指腸,再重建消化道,謝醫師接受達文西手臂手術切除病灶後,又再接受半年的輔助化療,復原良好。
陳怡如說,國內胰臟癌多發生在40至70歲,有癌王之稱就是因為大多數病人早期無症狀、缺乏篩檢工具、診斷不易、手術困難且併發症多、化療進展有限等因素,整體5年存活率低於5%,只有20%病人可接受手術,但存活率也僅5%至25%。
胰臟癌大多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背痛等非專一性症狀,若罹患胰臟頭部的腫瘤,可能會出現黃疸、灰白色糞便、皮膚搔癢、體重減輕、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狀;若長在體部或尾部,可能都沒有任何症狀,直到腫瘤長很大,才出現腹痛、胃口不佳、體重減輕等症狀,因此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晚期。
陳怡如說,現在針對沒有症狀的病人,有些血清檢查(俗稱腫瘤指數)可參考;有症狀者可做腹部超音波等非侵襲性檢查。若進一步懷疑時,再以內視鏡切片或做放置膽道引流檢查可診斷。
一旦確診只要沒有遠處轉移或廣泛的血管侵犯即可開刀,若無法手術治療,現在也有新的化療藥物可提供病患治療。
陳怡如提醒,胰臟癌與家族史相關,也與糖尿病、肥胖症、吸菸、酗酒、愛吃紅肉、高糖、高熱量及常接觸工業用化學溶劑有較高風險,像這名牙醫師就有糖尿病。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