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檢測過敏原 2歲以後較適合
文/陳信瑜
一名出生4個多月的寶寶,臉頰、手肘和膝蓋都出現明顯紅色小小丘疹,伴隨著寶寶不時摩擦搔抓,疹子時好時壞,不但影響寶寶睡眠品質,對新手爸媽更是挑戰。
隨著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越來越多,許多父母自懷孕初期即開始注重孕媽咪的飲食。然而過去研究指出,過度避免易致敏食物,不一定能有效預防將來嬰幼兒過敏,反而疏忽了孕期基本的營養均衡。
◎嬰幼兒飲食原則
目前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還是以純母乳哺育到至少6個月大。母乳中成分已被證實含有增加免疫力的抗體,能降低過敏及感染。若母乳無法完整提供給孩子,也不需要沮喪,可以分子較小的部分水解配方奶粉銜接。
等到4個月大以後,添加副食品應採取「漸進式添加」,從低致敏性食物開始,建議順序為「米糊,蔬菜水果類,肉類,再來才是蛋及海鮮」;每當添加一種新的食物,建議觀察5天至1週,沒有不適症狀再添加下一種,讓種類逐漸越來越豐富、多樣。
◎營養品的建議
事實上,目前尚未有被證實可以有效避免過敏的食物或藥物。國外文獻曾探討的益生菌及維生素D3,結論著重於減少過敏機制被啟動,進而幫助調整異位性體質。深受異位性體質所困擾的嬰幼兒父母不妨試試看。
◎過敏原測試不用急
門診偶見嬰幼兒的父母詢問關於過敏原測試,以便在生活上有效避免過敏原。事實上,過敏原的檢測因抗體濃度的關係,在年齡過小的孩童測試並不準確,因此一般並不建議兩歲以前孩童進行過敏原檢測。
已有症狀的孩子,若在飲食預防上多加心力,做飲食日誌,觀察孩子可能引發過敏症狀的食物,加以避免。以台灣而言,避免吃蛋、奶,其餘像是花生、豆類、海鮮,大部分都能減少異位性皮膚炎之苦。
每個孩子天生器質不盡相同。醫學研究僅能提供建議,但並非規則,爸媽本身的經驗也很寶貴,若有疑問應與健兒門診的醫師詳細討論。
(作者為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