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體質 熱疲勞不上身
圖.文/何信諄、姜智釗
35歲的王先生,從事勞動工作,每天都要曬很久的太陽,最近天氣開始轉熱,他常覺得頭暈腦脹,甚至還會頭痛,喝很多的水依舊口乾舌燥,胃口不好,早上起床還是身體重重的提不起勁。
上述的症狀日本漢醫叫作「熱疲勞」,台灣民眾有著「中痧」或是「痧到」的俗稱,中醫則將其隸屬於「傷暑」的範疇。日本漢醫發現,熱疲勞大多發生在長期熬夜、過度飲酒、勞動工作或是體重過胖者,銀髮族和嬰幼童也要特別小心,這些民眾調節溫差的能力比較差,容易在炎熱天氣下出現不適,剛好和中醫認知的「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相符合。
關於熱疲勞的治療想法,中醫常著眼於用中藥改善急性的「熱」性不適症狀,而後調理容易傷暑的「虛」性體質。另外,還可針灸頸部或肩膀的風池、風府、肩井、大椎等穴位,改善局部肌肉筋膜的循環和其柔軟度,不但協助疏散熱邪,還能避免傷暑。最後,平常還可考慮挑選金銀花、菊花、荷葉或是烏梅其中之一入茶飲,也能幫忙祛除暑熱。
容易傷暑而熱疲勞的民眾進入空調環境,要先將身上的汗液擦乾,盡量不要長時間曝曬陽光,還要補充大量的溫水。《黃帝內經》建議夏日要「夜臥早起」,除了充足的睡眠之外,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不妨早起以避開豔陽高照,搭配午後的小睡片刻,讓身體適度的休養生息。
中醫的輔助,加上日常的調適,讓暑熱不再傷,不疲勞。(作者為桃園市中壢風澤中醫診所中西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