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大脖子 不用吃海馬
文/王舜禾
一位50歲女性因為長期旅居美國,飲食及就醫不便,回國時被朋友發現有「大脖子」,友人也好心提供「秘方」,請病人多吃「海馬」,該名患者服用後,「大脖子」慢慢消退,人也變得較有精神。但其實治療「大脖子」,根本不用吃「海馬」!
「大脖子」真正的病名是缺碘性甲狀腺腫大,過去主要是因為長期碘攝取不足造成的。台灣在1950年代以前曾經廣為流行,但在公共衛生之父陳拱北教授的建議下,台灣地區於1967年開始實施全國食鹽中加碘政策,至今在本土,真正嚴重的大脖子在診間已經少見。但因為在歐美地區,食用鹽並非都是加碘鹽,長期食用下,加上較少有機會接觸到含碘食物,所以偶爾還是可見民眾因甲狀腺腫大回國求診。
近年因為開放外國無碘鹽可供選擇,所以在碘的攝取量上,台灣已屬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輕微缺碘區域」。其實對一般成人而言,每天只要有吃到1茶匙本土含碘鹽(約5至6克),就可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天碘攝取量(150微克)。海帶、海苔、紫菜或海鮮等食物,更是含碘量非常豐富,若是有定時食用,應該可以很簡單地充分獲得足夠的碘營養。
因此,若下次有朋友被醫師診斷為甲狀腺腫大,您其實可以建議他(她)輕鬆地吃海苔就好了,不需要那麼痛苦地去吃「海馬」。
(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