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上升 幽門桿菌難殺死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台灣胃癌列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已有研究證實幽門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有關,但幽門桿菌抗藥性逐年上升,台大醫院研究發現,克利黴素(clarithromycin)與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增加最劇,進而造成除菌率降低,可做為各國調整治療方針參考。
克利黴素、左氧氟沙星 增加最劇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劉志銘表示,幽門桿菌大多在10歲前經由糞口途徑傳染,感染者約10%至20%會引起消化性潰瘍,1%至4%罹患胃癌,成功根除幽門桿菌,不只可預防潰瘍復發,更可大幅降低胃癌發生率。.
若成功根除 潰瘍、胃癌難上身
不過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賢表示,近年來隨著抗生素使用量提高,幽門桿菌抗藥性也逐年上升,最常用的第一線殺菌處方「三合一療法」(合併質子幫浦抑制劑、克利黴素、安莫西林)使用7天至14天,在許多國家的除菌成功率已低於80%。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胃癌死亡人口約2/3集中在亞太地區,為了提供亞太地區各國關於幽門桿菌抗藥性型態的變化,以及選擇適合的第一線殺菌用藥,由台大團隊與澳洲、日本、馬來西亞、印度等專家組成的亞太幽門桿菌疾病聯盟,透過系統性文獻回顧1990年至2016年期間相關的刊登文章,並進行統合分析。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 登國際期刊
亞太地區的24個國家、共有176篇文章符合納入分析的條件,結果顯示,目前可消除幽門桿菌的5種抗生素,在亞太地區整體的抗藥性分別為克利黴素17%、左氧氟沙星18%、硝基甲嘧唑乙醇(metronidazole)44%、安莫西林(amoxicillin)3%、四環素(tetracycline)4%,其中,克利黴素、左氧氟沙星從2000年之前至2011與2015年之間,抗藥性不斷往上爬升,其餘3種的抗藥性則未有大幅度變動。
由於該研究完整分析亞太地區各國幽門桿菌的抗藥性型態差異,可提供各地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第一線治療藥物參考,結果已於今年8月刊登在國際期刊《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刺胳針腸胃與肝病學)上。
依醫囑服用抗生素 勿自購濫用
吳明賢提醒,有些民眾出現感染性疾病,會自行到藥局購買抗生素服用,但其實抗生素涉及適應症與抗藥性問題,應該要由醫師判斷病症後,再決定用藥種類較為合宜,不可自己濫用。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