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拉不動的牙 基因定序才知原因
記者林彥彤/台北報導
28歲的A小姐一直有牙齒排列不齊、進食不易的困擾,原本不以為意,直到8年前的一次感冒,意外從X光片檢查中發現,右側上顎鼻竇內竟有許多牙齒,經耳鼻喉科醫師轉診到牙科做矯正。
但A小姐花費6年矯正,牙齒卻完全無法被拉動,醫師覺得不對勁,經由人體基因定序後才知道,原來A小姐罹患「牙齒原發性萌發失效」。
收治A小姐的開業醫師林政毅指出,「牙齒原發性萌發失效」是一種極為少見的遺傳性疾病,發生率約為0.06%至1%,其中男女比例是1比2.25;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院院長許明倫也說,此病發生率極低,臨床上未曾見過。
林政毅牙醫診所醫師林政毅表示,常見患者口內後方呈現單側或雙側,多顆乳牙或恆牙大、小臼齒的開咬狀況,且這些長不出來的牙齒,無論在其口內咬合面或是X光片上都完全不見任何常見的軟、硬組織,或其他病理性(如牙瘤等)萌牙障礙。
林政毅說,其致病原因是,負責調控牙齒移動的副甲狀腺素1號受體(PTH1R),位於第3號體染色體上的形成基因產生突變,導致副甲狀腺與骨細胞結合,或是調控牙齒移動的傳遞訊號受阻,因此無論費時幾年矯正都沒有效。
許明倫說,患者可以選擇不治療,但要持續追蹤潛藏的牙齒日後可能病變成囊腫;部分患者因後排缺牙嚴重,除了影響外觀外,日常進食功能也會受影響,此時就需要以手術與贗復假牙治療。
林政毅與A小姐討論後,決定結合正顎手術與贗復假牙處理,手術做完後又再費時1年半時間,才使A小姐擁有一口整齊又美觀的牙齒。
林政毅說,此案例應為世界第一個經過基因定序確診並成功治療的案例,今年7月已在日本神戶舉辦的世界植體矯正大會中演講發表,未來也將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中。
林政毅提醒,矯正並非只是牙齒排列問題,患者自身的健康狀況也需要事先評估,特別是會影響骨頭代謝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副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建議先評估健康狀況後再與主治醫師討論。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