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互信討論 打造「個人化」糖尿病治療
文/余宜叡
◎案例一:小紀是一名30多歲的女性糖尿病患,事業心很重,經常要應酬談業務,配合客戶的時間和用餐地點,根本無法定時定量。
她和醫療團隊討論後,除了一天注射一次長效型胰島素外,再搭配短效胰島素控制血糖。
假如她當天吃了5餐,就打5次胰島素;吃2餐,就打2次,並且定期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值。目前她的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7%以下。
◎案例二:50多歲婦女阿寶,罹患糖尿病十多年,口服藥由原本2種吃到4種,之後轉換成胰島素和1種口服藥控制,但後來體重上升的問題讓她非常在意。
她在告知醫療團隊此困擾後,胰島素減量,同時再加上另一種口服藥。下次回診時,體重有下降,糖化血色素也在7%以下。
◎案例三:40歲的上班族小花,罹患糖尿病3年多,因為不想讓同事知道她有糖尿病在吃藥,因此醫療團隊給予一天一次的胰島素和口服藥,讓小花可以在家中使用,加上小花經醫療團隊衛教後,調整飲食運動習慣,目前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7%以下。
◎糖尿病患有各種不同類型
●飲食習慣不一樣:有人吃素,有人愛吃水果,有人一天吃3餐,有人一天5餐,或是外食族、零食族。
●工作型態不同:有人是半夜上班,但有人是坐辦公室,或從事粗重的勞力工作。
●運動習慣不同:有人沒運動,有人一週3次,每次走30分鐘,或一週5次爬樓梯10分鐘。
●病程和嚴重度不同:有人剛診斷,有人罹病20年,糖化血色素大於9%或小於7%。
●在意的事項也不一樣:有人怕低血糖,有人怕變胖,有人怕不能吃美食,或怕測血糖。
即使經過衛教後,有些習慣無法立即修正,因此沒有所謂全體適用的糖尿病治療,只有依當時情況的最適合治療和衛教。
前述3位患者都有定期和醫療團隊溝通的好習慣,而醫療團隊也配合患者需求病況來調整治療、給予衛教,最後讓患者血糖穩定,滿意度又高!
唯有醫病合作互信,定期回診和醫療團隊討論溝通,依當時情況打造出個人化糖尿病治療方式,才能和糖尿病和平共存,又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暨鹿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