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生素後易脫皮? 誤會大了!
文/楊樹文
5歲的小琪(化名),上個月因感冒不停咳嗽來院就醫,抽血檢查確診為黴漿菌感染,經以抗生素治療,病情很快獲得緩和;但最近3天,小琪的手腳出現很明顯的脫皮,阿嬤好緊張,來門診問說:「醫師,小琪是抗生素吃太多嗎?怎麼手腳皮膚會這樣?」
原來,這是感染黴漿菌後期產生的皮膚脫皮,抗生素背了大黑鍋,經過保濕藥物治療,脫皮的部分就改善了,阿嬤才鬆了一口氣。
小兒科有哪些疾病是感染之後容易手腳脫皮?包括腸病毒、川崎症、黴漿菌,這三種疾病所需要的治療藥物是不一樣的,腸病毒可以一般療法,川崎症需要用免疫球蛋白加上阿斯匹靈,黴漿菌則視病情給予抗生素。
感染黴漿菌造成的
◎除了感染黴漿菌後期產生的皮膚脫皮,其他菌種對皮膚的反應還有:
●念珠菌在摩擦潮濕處會引起紅斑。
●皮屑芽孢菌會引起毛囊炎。
●特殊黴菌往頭皮、身體深部感染。
當皮膚發炎了,治療時間會因病菌的特性及藥物種類有所不同。
越來越多家長聽到抗生素都怕怕,總會問:「吃抗生素對小朋友有傷害嗎?」其實,當孩子得到感染性疾病時,醫師覺得有必要使用藥物來殺死這些病原體,才會開抗生素給病童的。
開藥時,還得根據孩子的體重、年齡、病情,計算一下需給多少量、給多少天。有些抗生素一天一次就能維持有效的治療濃度,有些則需一天分成3、4次給藥。
對於抗生素等藥物,民眾不用過度畏懼藥物副作用而拖延病情。畢竟人體自有的免疫系統有了藥物的幫助,比較容易清除這些病原體。
常常有家長未遵照醫師指示使用抗生素,自行七折八扣減少劑量或是縮短療程,這對治療將大打折扣,也難免會產生抗藥性的問題;有些口服的抗生素膠囊打開服用相當苦,孩子可能會拒吃,建議可加糖水便於服用。
抗生素絕對有它的價值存在,前提是一定要遵照醫囑使用,絕對不能七折八扣及自行縮短療程,更不能自行購買。
不可否認,抗生素的發明和環境衛生的改善,讓許多過去威脅生命至鉅的傳染性疾病,如今都能順利治癒。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