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差≠失智病 醫:是心理撐不住了
李惠芬/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撐住大腦的最後防線,是「認知韌性」與個性特質,而非單純腦細胞病變。他強調:「不是每個記憶力變差的人都得了失智症,有時,是心理撐不住了。」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許多病人在經歷情緒低潮或壓力打擊後,突然記憶力變差、反應遲鈍,但抽血與MRI都正常。這時就要考慮,是否心理出了問題。他指出,「認知韌性」是一種大腦的心理保護力,像是避震系統,即使有些病變,也能維持基本運作;而當心理失衡時,哪怕變化很小,也可能導致認知功能崩盤。
情緒影響腦退化 個性決定韌性高低
2024年《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一項分析四萬人資料的大型研究指出,個性對認知衰退有明顯影響。具高神經質、低盡責性特質的人,失智風險明顯增加。相對地,樂觀、有秩序、有目標感的人,即使大腦已有病變,也能撐得更久。
2025年《Nature Mental Health》研究更將生活型態分為三類:「低保護型」、「高風險型」、「心理平衡型」,發現這些心理特質竟能直接預測MRI影像的變化,顯示失智的關鍵不只是大腦壞了哪裡,而是「有沒有撐住」。
高敏感者最該練的腦部防火牆
對於細膩、容易焦慮的「高敏感族」,張家銘特別提醒:「不是脆弱,而是感知太強」。這類人長期處在高刺激、高情緒消耗狀態,若不建立心理緩衝機制,更容易進入過載,影響記憶與專注力。
張家銘建議從3件小事做起:
●每天情緒休息:給自己安靜的半小時,如冥想、散步或靜靜喝茶。
●練習建立界線:適當說「不」,保護情緒空間。
●設計有預期的節奏:讓生活有序、減少突發壓力。
這些看似微小的習慣,其實是最有科學根據的「認知韌性訓練法」。
張家銘最後強調,大腦健康不全靠藥物與遺傳,生活方式與心理狀態才是真正能延緩老化的力量。他鼓勵民眾可從每天三件感謝、建立生活儀式、重拾興趣或與人連結等小事開始,為自己的大腦打造穩定的心理避震牆。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