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6旬男罹巴金森病 藥物副作用難熬!深腦刺激術後重返職場

2025/07/09 16:12

成大醫院運用新型雙複合式智慧手術室來為特定巴金森病患執行深腦刺激手術。(成大醫院提供)

成大醫院運用新型雙複合式智慧手術室來為特定巴金森病患執行深腦刺激手術。(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60多歲的劉姓男工程師於11年前罹患巴金森病、提前退休,吃了多年藥,藥效漸不彰。他2年前到成大醫院神經部門診,雖有調整藥物,但吃了1年藥覺得有多重藥物副作用,患者接受醫師建議做健保給付的深腦刺激手術,術後不僅病症趨穩定、也取得在職碩士學位夢想,恢復較輕鬆的科技工作。

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李宗霖指,巴金森病是1種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主因是中腦黑質製造多巴胺細胞退化造成,患者常會出現肌肉僵硬、動作遲緩與顫抖等症狀。症狀能以藥物控制,但經多年治療後,藥效波動可能引發異動症或「開關現象」,使得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肌張力不全症患者則常出現肌肉緊繃及反覆不自主扭轉動作,嚴重影響外觀與功能。

李宗霖表示,巴金森病除了藥物治療,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已被國際證實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透過精準的深部腦區電刺激,能改善巴症患者症狀或藥物副作用帶來的不便,深腦刺激術亦能改善患者運動功能、減少對藥物的依賴,8年前國內先對特定巴症患者給予健保手術外;2024年9月起,健保亦對「原發性與遲發性肌張力不全症」納入給付範圍,造福更多患者。

李宗霖說明,深腦刺激術是藉由立體定位導航技術,將細小電極精準植入患者深腦部目標區域,如視丘下核(STN)、蒼白球內側(GPi)或丘腦,導線再連接至胸前鎖骨下方的植入式脈衝產生器(IPG、俗稱調電電池),長時間對深腦部提供穩定的電刺激,若自費手術高達100萬至130萬元之間,費用高昂。

成醫目前採用「無框式立體定位技術」,不必佩戴頭架、減輕患者負擔也縮短手術時間。手術在「雙複合式智慧型手術室」進行,整合即時影像與術中電腦斷層掃描,確保電極定位精準,大幅提升手術準確性與安全性。

但李宗霖也說,並非所有巴症患者都適合做深腦刺激術,需住院做一系列詳細術前評估,包括多巴胺藥測試需具30%以上反應性、腦部須排除創傷、中風或其他結構性病變,且患者沒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系統性問題,才能接受健保給付手術。有國際期刊發表說,如做深腦刺激術,追蹤15年仍有療效。

成大醫院運用新型雙複合式智慧手術室來為特定巴金森病患執行深腦刺激手術。(成大醫院提供)

成大醫院運用新型雙複合式智慧手術室來為特定巴金森病患執行深腦刺激手術。(成大醫院提供)

成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李宗霖指特定的巴金森病患者可做健保給付的深腦刺激術來穩定症狀。(記者王俊忠攝)

成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李宗霖指特定的巴金森病患者可做健保給付的深腦刺激術來穩定症狀。(記者王俊忠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