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健康網》夏季是食物中毒高峰期! 營養師:遵守4原則遠離拉肚子風險

2025/06/26 19:48

夏天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峰,東西一沒存放好,就容易有細菌滋生,導致新聞常有因食物中毒而拉肚子、嘔吐進醫院的消息;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夏天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峰,東西一沒存放好,就容易有細菌滋生,導致新聞常有因食物中毒而拉肚子、嘔吐進醫院的消息;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夏天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峰,東西一沒存放好,就容易有細菌滋生,導致新聞常有因食物中毒而拉肚子、嘔吐進醫院的消息。好食課營養師何采璇Sally在臉書專頁與好食課網站指出,預防食物中毒應遵守生熟食分開、徹底加熱、注意衛生清潔、妥善保存4原則。

何采璇分享4種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

腸炎弧菌

截至目前為止,發生最多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常見於生鮮海產、魚貝類或受其污染等食品。台灣四面環海,海產豐富,也使生魚片等生鮮海產成為不少老饕的愛,但腸炎弧菌也同樣喜歡住在這種溫暖的沿海地區,因此生鮮海產、魚貝類也就成為腸炎弧菌中毒的熱門食物,另外如果有被接觸到而交叉污染的食物也有機會染菌造成食物中毒。

沙門氏菌

常見於污染的畜肉、禽肉、蛋、乳品等動物性食品及豆餡、豆製品等高蛋白植物性食品。過去講到沙門氏菌,一般即會聯想到未煮熟或有加生雞蛋的食品,但其實沙門氏菌只要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都能見到他的蹤影。

所以豆製品、禽肉、畜肉、未滅菌的乳品也都有其蹤跡,另外蒼蠅、蟑螂等帶菌病媒如果碰觸到食物也會有二次污染問題,所以食物存放及調理的衛生環境很重要!

食物中毒常見食品與預防方法。(圖取自好食課網站)

食物中毒常見食品與預防方法。(圖取自好食課網站)

金黃色葡萄球菌

這是2021年案件及受害者最多的細菌性中毒事件,主要是調理食品人員傷口感染菌並接觸食物所導致的中毒事件,常見於沙拉、便當、麵包店產品等各項即時食品;歷年來食物中毒案件數排行第二,存在於人體皮膚、毛髮、鼻腔等處,尤其是化膿性的傷口,所以如果餐飲業調理食品的人員手部有傷口沒充分包紮,又沒有戴手套,就容易導致食品污染。

仙人掌桿菌

歷年第3大食物中毒,2022年細菌性中毒排名第二;常見於米飯等澱粉製品及濃湯、肉汁、肉醬等肉製品,因此便當、學校桶餐皆是常見污染食品。仙人掌桿菌中毒發生原因多半是因為食物烹調一段時間後未妥善保存,放於室溫下讓灰塵、蒼蠅污染到而導致。

何采璇分享4個避免食物中毒的關鍵:

生熟食分開:不將魚肉等生食與即食食材(沙拉等)或熟食放一起,也不要共用刀具、砧板。

營養師指出,預防食物中毒,不將魚肉等生食與即食食材(沙拉等)或熟食放一起,也不要共用刀具、砧板;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營養師指出,預防食物中毒,不將魚肉等生食與即食食材(沙拉等)或熟食放一起,也不要共用刀具、砧板;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徹底加熱:多數菌只要煮沸15分鐘即可殺菌,而即便是隔夜飯經冷藏後也要充分復熱!近幾年腸炎弧菌中毒的案件數有大幅下降,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因普遍民眾有掌握好清洗食材及充分加熱2大重點。

注意衛生清潔:不論是餐飲業者或消費者,都因注意環境及自身整潔,餐前餐後皆勤洗手,調理人員也要注意手部傷口的包紮,烹調及儲存食物的場所也應注意病媒蚊及環境落菌數。

妥善保存:危險溫度帶為細菌大幅增生的溫度區間,主要於7-65度,因此沒吃完的食物最好放於7度以下冷藏保存,如果像是自助餐會長期將食物放置供人夾取的,則要將溫度控制於65度以上,避免細菌滋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