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災難來時不能只靠熱血! 專家建議納「災難學分」強化基層救命力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台海局勢緊張、地震颱風頻繁,台灣處於全球少數高風險區域之一;一旦戰爭或複合式災難發生,醫療體系是否能撐得住?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19日)舉辦「台灣韌性醫藥整備計畫」公聽會,專家直言,「訓練不能只靠熱血」,災難應變應成為醫護基本配備,建議將「重大災難訓練」納入醫事人員換證機制,強化第一線醫護應變能力。
「台灣的情境不輸以色列!」台北榮總胸腔科技加護病房主任、重症醫學會理事陽光耀在公聽會上指出,現行訓練多半靠個人意願,規模嚴重不足,去年學會訓練約300位種子教師,遠遠無法涵蓋全台5萬多名醫師與18萬名護理人員。他建議將「重大災難訓練」納入醫事人員換證制度,由地方衛生單位定期辦理課程,並整合基層診所、民間醫院納入民防體系,「不能總靠消防局單打獨鬥。」
陽光耀舉例,非外科醫師對止血處置不熟,護理師與醫檢師等職類更需跨越訓練門檻,現行醫事人員換證須修習倫理、兩性、感控等學分,未來可研議納入「重大災難」訓練學分,他台灣面對的風險不輸以色列,全國數十萬名醫療人員都應具備基本災難應變能力。
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鄭啟桐也提到,台灣面對重大外傷實戰經驗不足,目前全台6000多名外科醫師中,具備外傷專長者僅300、400人,且區域醫院往往仰賴轉診,目前外科醫學會已設計教材、VR訓練模擬與備援手術室計畫,盼強化前線應變能力。
急診醫學會理事許建清補充,災難時現場往往資源不足、支援延遲,因此必須訓練所有人具備最基本的現場判斷與處置能力。學會已完成初步災難醫療指引,下一步將持續優化訓練內容、強化跨專業合作。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洪冠予表示,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與壽命延長將對醫療體系帶來長期挑戰,北醫承接「韌性醫療計畫管理中心」,目標是讓醫事人員在突發事件中具備基本應變能力。他也指出,醫療教育應重新設計、轉化既有知識,用新方法培育新人才,並強調醫院不應是孤島,應與社區連結,提升全民醫療與風險意識,打造具韌性的醫療體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