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4種常見心理健康錯誤資訊 有症狀≠憂鬱症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英國《衛報》於5月31日發布調查報告指出,短影音平台TikTok(抖音國際版)上觀看數最高的前100支心理健康相關影片中,有超過一半含有錯誤資訊。報告將這些誤導內容歸納為4大主題:將正常情緒病態化、誤用心理治療語言、缺乏實證基礎的療法與錯誤說法,及僅憑個人經驗給予建議。
將正常情緒病態化
關於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影片將一些日常情緒經驗描述為症狀,例如:當他人改變計劃時感到焦慮、情緒波動、害怕被拋棄,或模仿他人的行為以獲得認同;另一支影片聲稱職場中的憂鬱症會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感到疲倦、缺乏精力、食慾不振以及易怒。
對此,倫敦國王學院心理治療師、心理學研究員利亞姆·莫德林(音譯,Liam Modlin)表示,雖然這些「症狀」確實與憂鬱症有重疊,但它們也可能與其他各種困擾與心理狀況有關。
誤用心理治療語言
有影片提到「患有雙向情緒障礙症(躁鬱症)的人之所以情緒起伏大是因為他們情緒鐘擺比一般人『更劇烈、更快速』」其實是錯誤理解,事實上雙向情緒障礙症的情緒轉變其實通常是以「週」為單位的長期變化。
前英國衛生部長、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精神病學家丹·保爾特(音譯,Dan Poulter)指出,這是一種挪用心理疾病診斷來解釋或正當或某些行為的例子,對於真的有雙向情緒障礙症的人來說,這種說法可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疾病經驗談遭人輕描淡寫。
甚至有熱門影片宣稱「有自殺傾向的人其實是患有雙向情緒障礙」,倫敦國王學院的顧問精神病學家、精神病學教授麗娜·杜塔(音譯,Rina Dutta)認為,將不同心理狀況混為一談,這不僅會誤導觀眾,甚至會污名化心理健康議題。
缺乏實證基礎的療法與錯誤說法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訊息傳遞方式,影片宣稱某方法「比治療更便宜」、「副作用比抗憂鬱藥物更少」、「1小時內從創傷中恢復」,只需要不間斷15分鐘內寫下創傷經歷。倫敦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師安伯·約翰斯頓(音譯,Amber Johnston)表示,沒有研究表明這方法有效,且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治療師支援,獨自強迫自己回到創傷心態情境中,可能有風險,甚至帶來反效果。
有影片說「哭泣能釋放壓力、調節情緒,甚至釋放體內的皮質醇」。心理治療師艾米·德登(音譯,Amy Durden)說明,影片稱哭泣能釋放皮質醇,但這種說法過於簡化,實際上兩者關係相當複雜,甚至可能有人對哭泣有負面評價,進而產生羞恥感,反而加劇心理壓力。
有影片宣稱憂鬱症是因為攝取了酒精、菸草、味精、咖啡因、糖、水解小麥。莫德林指出,生活習慣確實會影響心理健康,但這種說法過度簡化,甚至會產生誤導,因為憂鬱症成因錯綜複雜,是由基因、神經生物學、社會心理壓力、童年創傷、醫療狀況和性格特徵交織而成。
僅憑個人經驗給予建議
有兩支影片建議人們「考慮住院接受精神科治療」,其中一支表示某人住院2天後狀況顯著改善,另一支甚至提供給孩子用來說服父母讓他們住院的「範例」。保爾特指出該說法具誤導性,可能會認人對精神科住院效果產生錯誤期待。
還有影片內容為人物穿著病人服,在疑似精神科病房搭配文字「我對精神科醫師太誠實了」。保爾特指出,這可能會讓觀眾誤以為「誠實」會導致負面效果,進而不敢在就診時如實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況。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