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預防失能先從「用藥安全」做起 高齡族群必看攻略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我國已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20%。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可能因為老化伴隨的生理機能減退或疾病的發展,使得用藥日趨複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藥師蔡忻妤指出,「用藥安全」儼然成為「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的一大關鍵,長者正確吃藥,醫護人員和長輩的照顧者積極為老年人的用藥安全把關,有助於提升長輩生活品質,讓他們在邁向年老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獨立自主的生活。
老人用藥常見3大問題 多重用藥恐跌倒、骨折
●多重用藥
多重用藥最常見的定義是同時使用5種以上不同成分的藥品,包含保健品與中草藥。常見原因如下
1.病人本身患有多重疾病,需要多種藥物治療。
2.病人短時間內多處就醫,自行購買藥物服用。
3.處方連串事件(prescribing cascadee):病人因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使醫師開立其他藥物再做治療,導致使用過多藥物,交互作用和副作用愈趨複雜。
多重用藥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重複用藥以及增加藥物交互作用,導致藥品相關不良事件的發生,如認知功能下降、跌倒、骨折等。
●服藥順從性不佳
老年人服藥順從性不佳的原因最主要來自於多重用藥的造成藥品過度繁雜,加上認知功能的減退(如視力不佳、記憶力下降、聽力減退導致未能明確瞭解醫囑),出現老人家吃錯劑量、服藥時間錯誤、吃錯藥、未服藥、自行停藥等問題。
●藥物不良反應
蔡忻妤指出,老年人生理機能的衰退影響著藥物在體內作用的方式,即使是過去安全使用的藥物,在老年人身上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故需更加謹慎地使用藥物。
在藥物吸收方面,老年人的胃腸蠕動速度減慢,胃酸分泌減少,影響藥物進入血液的速度和總量,延遲開始作用的時間。在藥物分布方面,老年人的體內水分減少,脂肪比例增加,造成親脂性藥物在身體的分布體積增加,使藥品在體內停留更長時間。此外,老年人血漿白蛋白減少,未與白蛋白結合的游離態藥物濃度增加,也會增強藥物的療效及其副作用。
在藥物代謝方面,肝臟為主要負責器官,老年人的肝功能會隨著年齡而下降,進而影響藥物分解的速度;在藥物排除方面,腎臟主要負責排除藥物,老年人的腎功能降低主要是因為腎血流量降低、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導致藥品經腎臟清除率降低。以上都會使藥物更容易在體內累積,增加副作用的風險,若病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會使腎臟排除藥物的能力更形降低。
長輩常見藥物不良反應 使用這些藥物要注意
蔡忻妤表示,目前最廣泛應用於醫療人員評估老年人用藥的標準工具為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編製的Beers Criteria,其準則旨在減少老年人的潛在不適當用藥,提示醫療人員在開立這些藥物時需要更加謹慎地評估其風險和益處。
用藥五不、用藥五問 提升用藥安全
衛福部食藥署為培養民眾正確的用藥觀念以及對自身用藥安全的意識,推廣「用藥五不」和「用藥五問」概念。
蔡忻妤提醒,家人或照顧者應積極參與長輩的用藥管理,特別是對於記憶力衰退或需要服用多種藥物的長輩,可參考以下策略:
●於固定醫療院所及醫師就醫追蹤,於看診時主動告知病情與用藥情況。
●不自行更改劑量、不任意調整服藥時間。
●醫改會「五大藥訣」避免老人重複用藥。
蔡忻妤表示,用藥安全是維持長輩獨立生活能力和預防失能的重要環節。長輩及其照顧者應瞭解病況,並積極學習用藥知識,可於看診時與醫師討論或諮詢藥師,遵循專業建議並選擇適當的藥品,以降低因用藥問題而導致的健康風險,以便保持健康活力和獨立自主的生活、安享晚年。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