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標靶治療助攻 中晚期肝癌死亡風險降低3成
〔記者黃政嘉/桃園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肝癌高居第2名,不少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治療成效受限,平均存活期不長,聯新國際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余青殷表示,隨著2023年免疫標靶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大幅降低患者經濟負擔,也讓更多中晚期癌友得以有效治療,病患的整體存活期已顯著延長至近20個月,死亡風險也降低約3成。
余青殷表示,過去中晚期肝癌的治療主要依賴單一標靶口服藥物,療效有限,而隨著免疫標靶聯合治療的發展,約10%以下的患者有機會成功治癒,讓腫瘤完全消失,這是以往中晚期肝癌不容易達到的效果。
余青殷分享,一位65歲患者2年前接受肝癌切除手術,術後例行追蹤時,發現甲型胎兒蛋白指數(AFP)持續飆高,以及肺部出現轉移現象,經評估自體免疫狀況後,醫療團隊決定使用免疫標靶治療,採用第1線免疫標靶聯合療法—免疫藥物「癌自禦」與標靶藥物「癌思停」合併治療,3個月後AFP指數恢復正常,癌細胞也完全消失,患者未出現任何不適或併發症,生活品質如常。
余青殷提到,針對中晚期肝癌,現行治療指引已把免疫標靶或雙免疫藥物拉到第1線治療,相較於一般以往認知的傳統化療,免疫標靶或雙免疫藥物的副作用,整體而言較溫和,標靶藥物(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則可能引發手足症候群、腹瀉、高血壓、蛋白尿及腸胃道出血等副作用,統計上,僅約10%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絕大部分可透過觀察或藥物進行控制。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