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健康網》10不良飲食習慣害短命! 吃太快、沒吃早餐都中

2025/04/24 17:51

醫師提醒,吃飯太快,腦袋還沒來得及接收到「飽了」的訊號,就可能吃超過所需熱量;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醫師提醒,吃飯太快,腦袋還沒來得及接收到「飽了」的訊號,就可能吃超過所需熱量;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早餐沒吃、晚上狂吃消夜,吃飯像打仗,5分鐘解決?小心這些飲食習慣,默默害短命!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粉專點名10不良飲食習慣,如吃過熱食物、醃製物恐引食道癌;暴飲暴食不利腸胃;吃太快攝取過多熱量、脂肪肝風險升;早餐沒吃、愛喝手搖不利血糖;吃太鹹易高血壓;隔夜菜恐藏黃麴毒素;太晚吃晚餐,消化不良,脂肪堆積;不吃主食,少了關鍵蛋白抗氧化,助緩老。

1.一直吃熱燙食物:研究證實,65℃以上熱飲會讓食道癌風險暴增‌,因為高溫會反覆灼傷黏膜,就像皮膚被燙傷後結痂又撕裂,最終可能演變成癌變‌,更可怕的是,‌火鍋湯底、現沖熱茶即使放涼5分鐘,中心溫度仍可能超過70℃‌。建議食物入口溫度控制在10°C–40°C之間,可透過嘴唇輕碰食物測試溫度,超過體溫(約37℃)就再等等,讓食物和飲料稍微放涼,等到不燙口再吃最安全。

2.一直吃腌製食物:香腸、臘肉、泡菜、鹹魚等傳統美食,雖然下飯但不利於健康。研究發現每週吃4天以上的腌菜者,死於食道癌風險高出45%,出血性中風風險也升高,且腌製品中藏有亞硝酸鹽、高鈉,還可能形成N-亞硝基化合物,不但傷胃,還可能致癌。建議少碰香腸、臘肉、泡菜,多吃新鮮天然食材

3.一直暴飲暴食:大吃大喝可能引發急性胰臟炎,尤其是間歇性暴食,比長期高脂飲食,還更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建議每餐7分飽,腸胃不鬧脾氣,更健康。

醫師表示,沒吃早餐可能使血糖不穩,增加肥胖、糖尿病與心臟病風險;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醫師表示,沒吃早餐可能使血糖不穩,增加肥胖、糖尿病與心臟病風險;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4.早餐又沒吃:你以為不吃早餐能減肥?但其實並不然,空腹超過12小時,大腦會啟動「饑荒警報」‌,午餐時吸收熱量效率直接翻倍,不只如此,不吃早餐還可能使血糖不穩,增加肥胖、糖尿病與心臟病風險。1項研究顯示,早上9時後才吃早餐者,得到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出59%,建議早餐時間應維持在7-8時,讓身體生理節奏,與代謝同步啟動,遠離疾病與肥胖

5.一直吃太快:吃飯太快,腦袋還沒來得及接收到「飽了」的訊號,就可能吃超過所需熱量。最新研究指出,每餐不到5分鐘的人,脂肪肝風險高出81%,因此用餐時間至少應15-20分鐘,細嚼慢嚥才能有健康。

6.一直都吃太鹹:很多方便的外食,常常是高鹽、高油、高糖三重地雷。尤其鹽吃太多,容易導致高血壓、腦中風和骨質疏鬆!建議每日攝鹽量不超過6克,尤其小心「隱形鹽」:醬油、醃製品、零食、即食麵。

7.一直喝手搖飲料:珍奶、可樂、果汁,看似快樂的糖分,卻會讓你越喝越上癮,就像「糖毒」控制了你的大腦!研究指出,含糖飲與45種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建議每日游離糖攝取量應少於25克(相當於1瓶低糖飲料),盡量選擇無糖茶、水,別再寵壞你的胰島素。

研究顯示,含糖飲與45種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研究顯示,含糖飲與45種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8.一直吃隔夜菜:過夜變質食物中,可能藏有黃麴毒素,一般烹調溫度無法分解毒素,尤其別以為切掉發霉的部分就沒事,其實毒素早已「滲透」整塊食物,因此只要食物有疑慮,寧可丟掉,別再冒險。

9.太晚吃晚餐:吃得晚,身體來不及消化,熱量變成脂肪堆積。1項研究指出,晚餐不規律或過晚,腦出血風險提升44%,建議晚餐安排在18-20時之間,不僅對血管好,也有助睡眠品質!

10.一直不吃主食:研究發現,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約53.7%時,體內長壽蛋白「Klotho」濃度最高,有助於抗氧化、調節代謝、促進神經健康,延緩老化,建議白米、糙米、地瓜、燕麥輪流吃,主食不能消失。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