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家有「絲芙蘭孩童」? 心理師教3招幫孩子找回自信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社群媒體盛行,看著光鮮亮麗的網紅,越來越多年輕人注重外貌,因而出現「絲芙蘭孩童」(Sephora Kids)一詞。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指出,「絲芙蘭孩童」指的是孩童在下課後購買美妝品,並拍攝影片分享。不過在社群媒體渲染下,容易進一步讓孩子出現容貌焦慮。此時家長先別責備,而是理解孩子動機後,引導認識保養步驟,並抱持開放心態,為孩子建立自信。
針對「絲芙蘭孩童」的表現,林佳瑾接受《美醫誌》採訪指出,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普及性變高,許多短影片很多都是分享自身的化妝保養技巧,有時候這樣的流行文化,可能是追尋潮流的一個展現,也可能是內在對於自我探索的需求,透過模仿家裡的成員、手足或是偶像,並用自己的好奇心去創作的彩妝藝術,呈現自我價值的認同,與藝術創作有點類似,不見得全然是容貌焦慮,家長可以不用過度往負面方向解讀。
因外貌出現低落、自殘傾向 恐患身體臆形症
不過,林佳瑾提醒,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容貌焦慮,但當這樣的焦慮已經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時,如對自己的外貌產生較多的臆想,嚴重到最後完全出不了門,並因此感到情緒低落、食慾不振,甚至會出現自殘傾向,並產生自殺的念頭時,便有可能是「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的表現,建議立刻至精神科就診,搭配藥物、認知行為、心理諮商等方式治療。
當發現家裡孩子對於外在容貌過於執著時,家長若是在這個時候去指責孩子,可能會使得親子關係陷入僵局,因此林佳瑾提供以下3步驟,來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1.詢問開放式的問題,理解動機:引導孩子主動表達自身想法,了解其想接觸保養品與化妝品的原因,例如是因為同儕認同、自我追求、藝術創作,還是對於外在容貌的恐懼。家長不應預設立場,認為這種情況一定是負面的,否定孩子想這麼做的理由。
2.指導正確的保養護膚步驟:引導孩子認識彩妝保養品的優缺點和使用方式,了解過度刺激皮膚可能會造成的傷害,建立正確的衛教知識。
3.理解並尊重:若是已經提供正確的保養知識,並妥善建立孩子對於容貌追求的健康觀念,孩子依然希望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建議不妨抱持開放心態,表示理解並尊重,引導他建立自信,學習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
林佳瑾建議,想要擺脫容貌焦慮,要先減少對於外表、容貌類社群媒體的依賴,並逐步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例如減少化妝的頻率,測試不化妝是否真的會對生活造成強烈的影響,慢慢扭轉自己對於完美容貌的執著,試著挖掘出自身除了容貌外的獨特性,逐步地接納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