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分析20年百萬筆病例! 國衛院找到「中風」氣溫警戒值

2025/04/14 13:06

國衛院發表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健康研究。(記者林惠琴攝)

國衛院發表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健康研究。(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忽冷忽熱增加中風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析20年、超過110萬例中風病例發現,日最高氣溫大於35度,或是2日內氣溫驟升6至9度、16度以上,缺血性中風風險上升超過2倍;日最低氣溫小於16度,或是2日內氣溫驟降14度以上,則是出血性中風風險上升超過2倍。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威德表示,為了解析氣候急速變化對腦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研究分析2001至2020年全民健保資料庫的110萬名中風急診個案,並細分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再對比中風送急診當日暴露的氣溫等氣象數據。

吳威德解釋,缺血性中風容易發生在高溫環境,主要是溫度驟升會造成缺水,血液變得濃稠凝結,增加出現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等,提升中風風險;出血性中風則是容易發生在低溫環境,當溫度驟降,交感神經活性增加,造成周邊血管收縮促使血壓升高,進而提高中風機會。

吳威德指出,研究以2日內的氣溫變化作為分析基礎,發現驟升溫差在6度至9度與16度以上,對缺血性中風有2倍風險,推測機制與脫水、血液濃縮、凝血因子改變有關;驟降溫差14度以上,則對出血性中風有2倍風險,影響機制可能為血壓升高、血管脆弱者更易破裂,此也顯示2日氣溫驟升與驟降可當作特定中風發生的危害指標。

此外,吳威德說明,研究發現日最高氣溫大於35度,缺血性中風風險會上升超過2倍;日最低氣溫小於16度出血性中風風險也會上升超過2倍,可作為未來施政訂定預警值得參考,提醒高風險族群如長者、慢性病患、獨居、居家保溫與通風不良者須留意氣溫變化、預防發病。

此研究是目前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健康研究,已於本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長陳保中指出,許多民眾都知道天冷要注意保暖、多穿衣服,但當回溫時,只知道曬太陽、好溫暖,卻忽視氣溫驟升驟降潛藏健康風險,因此這項研究證明氣候變遷對於腦心血管疾病的危機,且這些影響可能遠大於癌症,呼籲各界正視。

陳保中也提到,目前已經與環境部、衛福部等相關部會討論,針對易感性族群是否比照空污燈號訂定溫差燈號,讓民眾可以參考,並且將防範措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組長陳永明表示,氣候變遷不只影響健康,尚包含災害、水資源、農業、糧食安全等,對於台灣影響非常大,在有專業研究等相對科學證實下,期望提早布局政策,就像是國衛院的研究有助於推進相關健康政策。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