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中研院發現海藻助好菌 具降低腸道發炎致癌風險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擬桿菌(Bacteroides plebeius,簡稱BP菌)是人類腸道的常駐微生物之一,若攝取海藻類食物,有助於BP菌在腸道中定殖,中研院生物化學所研究員孟子青、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劉扶東及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陳宏霖團隊透過小鼠試驗發現,在飼料中混入飼料總量1%的海藻,有助BP菌增生且重組腸道生態,並產生有益代謝物,進而降低腸道發炎所引起腫瘤的風險。
國內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患者通常都只能接受切除手術,生活品質往往受影響。大腸直腸癌除跟遺傳有關,也和飲食習慣、缺乏運動、腸道菌叢失調等息息相關,日本人則以腸道健康聞名,咸認與當地人長年每週至少攝取兩到三次海菜、海帶、海藻等飲食習慣有關,而海菜、海藻、海帶在自然環境中則藉由共生提供BP菌生長所需養分。
為進一步了解BP菌與海藻對腸道健康發揮的作用與影響,孟子青團隊透過動物試驗先將BP菌殖入無菌(指無任何腸道菌)的小鼠腸道,並間歇性的餵食老鼠摻入一定份量海藻(將乾燥的海藻磨成粉末)的飼料,發現BP菌落得以在老鼠腸道內定殖,就此確定海藻對BP菌的生長具支持作用。
為更確認BP菌在腸道取得優勢造成的影響,孟子青團隊設計腸道發炎引發腫瘤的無菌小鼠及無特定病源菌小鼠(SPF mice)模型。實驗結果顯示在給予BP菌並餵食添加海藻飼料的小鼠腸道中腫瘤的發生明顯減緩,而另一組未給予BP菌與海藻飼料的小鼠群則如預期地發展出腸道腫瘤;基於動物試驗的結果,孟子青推測若定時攝取海藻、海帶等,可讓腸道內的BP菌成為優勢菌種並持續產生有益的代謝物,如丙酸、牛磺膽酸等,進而減緩腸道發炎,甚至間接發揮抑制腫瘤的效果。
孟子青進一步說明,腸道菌相組成非常複雜,並直接或間接受到飲食習慣的影響。部分腸道菌甚至跟腫瘤的發生高度相關,如目前已知若腸道內有大量的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就會提高大腸癌的風險。
孟子青指出,初步調查約逾半國人腸道內存有常駐BP菌,但存有量的多寡則因人而異。未來研究想更進一步解析BP菌是透過什麼機制抑制腸道發炎與腫瘤的生長,待機轉解開後,就有機會進一步將BP菌應用於人體臨床試驗。
該研究已發表在國際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微生物學譜)。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