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灰指甲治療難見效 醫指健保制度與傷肝迷思是主因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擦了好幾年都治不好的灰指甲,一擦這個藥就好了,為什麼之前的醫師都不開?」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烏惟新表示,教科書及治療指引都建議以口服藥來治療灰指甲,而在台灣因曾發生民眾服藥引發猛爆性肝炎致死,讓大家對口服「抗真菌藥傷肝」的壞印象根深蒂固,加上健保以量制價的經濟壓力,導致醫師傾向開立簡單但多無效的外用藥,造成甲癬治療效果不佳。
烏惟新在臉書專頁「皮膚專科 烏惟新醫師」發文提到,當年的事件是本身有慢性肝炎的民眾,服用非經醫師開立「療黴舒」,且使用期間並未監控肝功能,但當時媒體的大肆渲染之下,「灰指甲口服藥很傷肝」普遍烙印在許多台灣民眾心田,即便事實上口服抗黴菌藥發生率極低且多可逆。灰指甲外用藥物的治療效果不佳,就算是自費的指甲油,也往往長時間使用仍難以根治。
烏惟新說,門診每位患者平均看診時間約3–5分鐘,台灣社會對「保肝」文化重視,許多人將任何藥物與肝臟負擔聯繫起來,尤其長期服藥更易引發疑慮,尤其部分民眾聽到需定期抽血監測肝功能(LFTs)後,會因麻煩或恐懼而放棄口服治療。這時從成本效益考量健保不給付的外用藥,既沒有成本壓力、且開立簡單,無需後續追蹤肝功能,還能減少醫療糾紛風險。
烏惟新指出,如美國皮膚病學會(AAD)及歐洲指南,甲癬(特別是腳趾甲)首選口服治療Terbinafine 250mg/日,12週,治癒率75–90%;外用藥(如ciclopirox、efinaconazole)僅建議用於輕度病例(<50%指甲侵犯)或輔助治療,因單獨使用治癒率低(10–30%)。
烏惟新說,其實灰指甲治不好事小,其冰山一角反應的健保「以量制價」重量不重質的長久以來對於台灣醫療造成的「醫療實務簡化」、「防禦性醫療」、「治療惰性」、「醫療資源導向行為」、「過度妥協」等醫療「庸俗化」的現象,才是目前民眾滿意度極高的全民健保的重大隱憂:看似便宜方便,但也在品質上做了妥協。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